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九十一章 兄弟三人(2/3)

焖肉。

  魏征道:“原以为东宫菜色还有多好,原来殿下每天所吃与寻常人一样,也就一两个菜。”

  李承乾将半只咸鸭蛋分给舅舅,又将自己的一半给郑公,道:“是不是外面有人议论东宫?说东宫的饭食如何如何?”

  魏征缓缓道:“起初是有议论的,这还是从河间郡王口中传出来,后来几番解释,亲眼见过的也不多,老夫亲自来了才知晓,东宫的饭菜无非肉蛋菜,也没什么特别的。”

  因刚开朝的这几天是最忙的,李承乾只能牺牲了午睡的时辰,用了饭便去中书省当值。

  “太子殿下,这是阴山与凉州的奏报。”

  李承乾接过于志宁递来的奏章,安静看着。

  按照去年定下来的互市路子朝中打算用文书来挑选西域人,突厥人,只有拥有文书的人,才可以来大唐进行大批量贸易。

  这种一种贸易的权力,只不过在奏章所安排的,房相他们在这方面多做了一些安排,选定都是各部落的重要首领。

  一来为了分化各部落,二来为了控制突厥人的发展,特意还会选择敌对方。

  阿史那杜尔向关中卖了五千头羊,并且又买了五百块肥皂与二十石肥皂渣。

  一边突厥人卖羊来得到关中的钱,一边又买了肥皂,用肥皂找回鹘人换战马。

  这一前一后,肯定有慕容顺在安排。

  且不说,他是怎么做到的。

  至少这一次交易,给朝中减少了不小的压力。

  按照现在市价,一匹上好的突厥马可以卖出八贯钱,一头羊卖去一些较远的地方,能够卖出三贯钱到四贯左右的好价钱。

  当然,因为这些年关中发展良好,羊在关中并不是太值钱,所以放在关中自我消化,肯定是亏本的。

  因此要将羊群放在关中以东的一些地方去卖。李承乾写好批注交给于志宁,道:“这些天关中各地的物价起伏也做一份卷宗,让户部交给孤。”

  于志宁点头道:“喏。”

  不多时房相便回来,批复之后,将兵部与户部的事先安排下去,再去安排吏部与工部的。

  有了两位东宫属官的帮忙,得以轻松了许多。

  李承乾问道:“房相,互市相关的卷宗往后也是孤来安排吗?”

  房玄龄提着笔,一边书写着道:“殿下做完批注,臣会再看一遍,不用因弹劾而畏手畏脚。”

  “老师体谅,孤实在是觉得庆幸。”

  看老师忙碌的样子,李承乾也不好再多说什么,继续看着今年各县送来的奏报。

  现在关中的物价,斗米维持在了二十钱左右的价格,白面三十七钱一斗。

  麻布细的价格便高低差了许多,稍微好点的火麻布一匹都要四百钱。

  至少是维持住了,斗米二十钱的价格说不上好,也说不上太坏。

  今天,各国使者陆陆续续拿了大唐的回礼准备回去了。

  李百药对高昌王子道:“太子殿下得知高昌王礼佛,便给了诸多经书。”

  高昌王子麹智盛笑着道:“太子殿下有心了。”

  李百药又道:“此番回去,希望王子一路顺风。”

  麹智盛翻身上马又道:“等回去之后,外臣自然会禀报父王,在长安遇到的种种事。”

  看了看麹智盛装在几台车上的上万块肥皂,李百药再道:“有句话也是陛下想要劝谏高昌王的,还望王子代为转达。”

  本就有些不耐烦了,高昌王子只想唐人的送别能够快点结束。

  李百药道:“突厥与漠北的战事,乃是他们两地的恩怨,大唐只是劝和,还望高昌也不要插手。”

  麹智盛点头,这才招呼着他的随从策马离开了长安城。

  “李尚书,其实不用与他说这么多。”

  闻言,李百药回头看去,见是许敬宗作揖道:“原来是许侍郎,现在应该叫许县丞了?”

  许敬宗道:“高傲又自负的高昌父子,守着富裕的高昌,而不强兵,是取死之道,他们去插手漠北与突厥的恩怨,同样是取死之道,他们早晚都会自寻死路,与他说这些又有何用。”

  “许县丞此话倒是点醒了老夫。”

  别看现在的许敬宗是县丞,可他还是当年秦王府的十八学士之一,传言中太子与泾阳也有不清不楚的关系。

  如此人物,即便是他只是个县丞,也不容小觑。

  李百药道:“与他说得越多,他反倒是越在意。”

  遥望这队高昌人离开的方向,走得远了,便觉得他们的身影越发恍惚,好似随时都会消散。

  许敬宗又道:“泾阳还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