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成蛇,在现实世界开创修妖法

第112章:机缘,再入斑驳岁月片段(二更)(3/5)

一座座穿斗青瓦房,夹杂在苍劲的大树之间,简朴适用,一楼一底的石头墙、土墙等老房子,都是用石灰粉刷而成。

  这些大部分都是民国时期老建筑,看得出来有部分翻新过,但是许多都还保留着原汁原味。

  青砖灰瓦,古色古香,叶秦爬行在其中,看着周围古老的建筑,仿佛再次穿越了时光。

  这里植被茂盛,虽然百年古树很少,但是盘根错节,形成一道天然巨伞庇护着古村各个角落,甚至有些爬上虎,还爬满了屋子整个外围。

  阳光透过叶片间的缝隙投落下来,给这些建筑更是镀上了层不太真实的色彩,像是有层朦胧的光晕。

  因为周围都是植被,即便是夏天这里也清凉不已,从未有过炎热。

  和繁华大都市有种完全不同的感觉,和先前的龙源村也有所不同。

  龙源村地处偏僻,少有外人至,村民们日子虽然清苦,但是也能够自给自足,有种原始自然的生态美感。

  但是这个古村给叶秦的感觉是一种厚重的历史扑面而来,它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太多,最后看尽人世间沧桑,回归本质。

  村子面积不小,比的上一些小镇了,生活在里面的人自给自足,甚至在这附近还有个小学,设施还算齐全。

  叶秦逛完一圈之后,选择了处地势比较高的地方。

  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到整个村子的范围。

  周围青山延绵不绝,左右两侧都环绕着山峰,形成了天然的护卫,而在中间部分地势比较宽敞,且被江水环抱,形成了一个绝佳的风水宝地。

  从风水的角度出发,石碑是严格遵循“枕山、环水、画屏”的风水原则发展起来的。

  而且它处于山脉和江水的汇聚之处,从北逶迤的山脉为石碑风水的“来龙”。

  护送龙脉的江水从三秦大地奔涌不息,自南向北,又从北面连绵不绝的青山中奔腾而出,好似长龙一泻万里。

  山水汇聚一堂,呈众星拱月之势,烘托出此地的上乘风水。

  而江水偎城抱镇、经镇三面,在山脚下,围成一个“U”形的环带,就是俗称的“椅子型”风水。

  不仅地理位置绝佳,整个古村的风水布局也是十分讲究,和汉代儒学大师董仲舒所提倡的“天地合一”的观点一致。

  古人始终讲究人与自然相辅相成,协调统一。

  而仔细查看古村的建筑,无论是房屋还是道路,都能够看得出风水痕迹,受到古人堪舆风水理论的深刻影响。

  如果一个地方风水地势再好,但是内部条件不行的话,也会影响到外部。

  而在石碑这里,内外风水相得益彰,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以至于此地人杰地灵,吸引了不少文人晚年来此定居。

  从古村的历史上来看,

  百年来生气环绕,生生不息。

  周围江水反哺古村,同样古村的人文气息也会产生一股独特的力量,回馈到这江水当中。

  两者之间可以说是互惠互利,和谐共存。

  有人居住的地方,和没有人居住的地方,还是有明显的区别,叶秦对此感知颇深,何况他现在已经凝结成丹,对于天地之炁感知的更为明显。

  同气相求,同类相应。

  顺则为利,逆则为害。

  《淮南子·精神训》曰:“天地运而相通,万物总而为一。”

  不能说有人存在就是坏处,诚然人类的某些行为轨迹,的确会破坏环境,但人类也是生态系统的一员,反之也是能够造福环境的。

  这个观点需要区分条件辩证看待,不能一竿子就打死一船人。

  不管是龙源村还是叶秦如今所处的古村,居住在此地的人,并没有过多干预当地环境,滥砍滥伐,反而是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

  这里的人类借助石碑还有附近的地势发展起来,同样他们自身产生的生气,通过风水的转化,也源源不断反哺江水当中。

  悠久的文化底蕴,还有独一无二的风水造就了石碑独特的历史,成为了一道特殊的风景线,屹立在江水边。

  而村民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沿江的人很少,大部分的人住宅和江边有些距离。

  所以叶秦只要藏好自己的身形,接着周围植被的遮掩,倒是不容易被人发现。

  再次来到石碑处,这次叶秦的心境已然有所不同,也感受到了其中的浓浓古韵。

  石碑正好对照着江水,看不尽的天空低垂,远山苍翠。

  叶秦的视线也跟着落向了远方,江水时静时动,安静时如同一条闪烁发光的带子,环绕在山脚之下。

  动则崩腾呼啸,好似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