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女君记

第二十四章:内省尚书(1/2)

  公主们见王嗣宗走了,纷纷松了一口气。赵炅第三女邠国公主就道:“刚才真是吓死我了,多亏六妹妹读书好,但你以后还是少惹他,真告到爹爹和嬢嬢那里不是玩儿的。”

  扬国公主说的更直接,道:“他告状我还要告状呢,不过是看会乐舞,怎么就成了郑卫之音呢?不知道这是给嬢嬢准备过生日的吗?他是说五堂姐还是说嬢嬢?”

  比起南宫那姐妹俩,这些公主才是金尊玉贵长大。李皇后虽然爱争风吃醋,但也不磋磨孩子。结果她们本来以为上学很好玩,但日日要早起上课要提问,有事还要抄书。偏偏王嗣宗严格,公主不敢打就打伴读,课后留堂言语批评一个不少。整个就是苦不堪言。弄得本来不熟悉的堂姐妹们同仇敌忾起来,每次赵邦媛把王忠嗣气一顿,她们都暗地里较好,她受了罚也会帮下忙。

  结果反而是年纪最小的魏国公主说:“四姐,王师傅只是比较严厉而已,你别这样说他。我听爹爹说,他是因妻子病急,当时他在河北去药铺已经来不及了,情急之下夜撬衙门取药,才被贬官。如此重情重义的丈夫,我们应该尊敬,不该像六堂姐那样顶撞啊。”

  所有的公主们一副“你这个叛徒”的样子,邦媛本来正在安慰有些伤心的赵舜华。但听这话实在刺耳朵,就道:“难道九堂妹是觉得,男人只要爱护妻子的丈夫就可以罔顾律法,蔑视皇族,进而什么都可以被原谅!”

  这丫头比她还矮了半个头,虽说不该外貌攻击,但实在又黑又胖,居然还是个恋爱脑,真是无语。

  魏国公主素来得赵炅宠爱,别人都是捧着他,何时受过这么犀利的言辞?但又反驳不出来,一跌足跑了。

  扬国公主讥讽说,“这個爱哭鬼,八成就去找孙娘子或者爹爹告状了。”

  皇七女荆国公主最不喜欢她,道:“他有本事就去,邦媛妹妹又没说错。妹子,你别客气,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就说。”

  邦媛听了这半天,只有这句话最合她心意,忙道:“还真有事请七姐帮忙,实在是不得已。”说罢做出一副为难状,道:“七姊的姐姐是内尚书省的大知事,能不能帮我打听一下王小波叛逆的事情?”

  宋制度,皇子公主称呼父亲为“爹爹”或者“父皇”,称呼嫡母为“嬢嬢”,称呼生母为“姐姐”。

  她这一番话,着实大出所有公主们的意料。其实,宋初女官制度不断完善,因为内宦可以往来内外,很多诏书起草就有女官负责。因为她们大多数是嫔妃,与外界隔绝,笔墨也只传到中书。保证皇帝的意思不被扭曲。

  好巧不巧荆国公主赵清漪的生母邵才人原是赵炅晋王府的侍女,虽然不够得宠,但是很的信任。正好任职大知事,负责记录皇帝内宫言行。

  但是这样的事情,荆国公主可不敢胡乱答应,她虽然年纪还小。却也知道私自泄露禁中语的敏感性啊。

  邦媛自然也知道,再次恳求道:“我自从杀了王继恩,皇叔就不喜欢我。这我也认了,可王小波乃蜀地人,我的生母徐美人也是那里人,我怕……就只是想知道点官家的态度而已,好让我和哥哥心里有个数!”

  这么说就很让人理解了。荆国公主年纪虽然还小,但深宫寂寞,妇人们难免传些口舌。今上和花蕊夫人的恩怨不是秘密。以南宫的处境,纵使开宝皇后全力保护,她肯定还是从小听了不少风言风语,所以才如此早熟敏感。

  邠国公主生母早逝,最能体谅她的尴尬和遗憾,道:“堂妹别多想,你是皇伯父的骨肉。和蜀地不相干,和叛逆就更不相干了。”

  邦媛这次是真心实意道:“我自然知道,可是诸位姐妹对我亲近,我也说一句实在话。嬢嬢对我固然恩重于山。但我心里着实对生母有些好奇,也遗憾不能侍奉她一口汤水。纵然皇叔因为她迁怒于我,我也是这么说,只是我不想牵连嬢嬢。但这件事着实难为荆国姊姊了,也便罢了。”

  荆国公主赶紧道:“好了,你快别这样说,这也不算太难。我回去求我姐姐就是,但你们可别说出去而且我也不知道能有多少消息。”

  邦媛赶紧大喜拜谢,他当然不指望荆国公主能带来多少消息,只是想了解一下赵炅的心意。至于其他,她有别的消息渠道。

  王嗣宗走了,公主们自然说了一会儿话就各自散去。十岁以下的公主下午可以休息,十岁以上的则要学习刺绣和点茶。等到回到住处,赵舜华恢复过来,道:“六妹,我才是应该多谢你。但是你最近忙些什么,我都看不懂了。”

  赵邦媛自然不能实话实说,倒不是防着她,而是看出来自己这个姐姐心理素质实在不行。刚才一句话就被差点气哭,可见心里不自信。当然这也不能怪她,自幼父母双方的孩子,嫡母再好也差了一层,不是像原身这样暴躁反抗,那就是养的敏感脆弱。

  是以她道:“宫里多是非,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