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我的文娱时代

第24章 《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2/3)

  又过了两天,12月22日,冬至。

  正所谓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谁家过年不吃顿饺子呢?!

  家里就算条件艰苦,也得饱一顿白菜馅的吧?

  那攒了一年的细粮票,都换成富强面粉,为的就是这少数的几天。

  夏天家包的是猪肉白菜馅的饺子,夏天吃了五十个。又端了一大碗给大春家送去。

  大春家包的是酸菜猪肉馅饺子,春爸连忙招呼夏天:“快上炕。”——他家盘的炕,春爸的手艺。

  “吃了没?”

  “刚吃过了。”

  “那就再吃点。”

  春爸对于夏天那是太了解了,肯定还能吃,不可能有吃不下的情况。

  又给按着吃了10个酸菜馅的饺子。

  至于那碗猪肉白菜馅的饺子,春爸春妈一人尝了两个,剩下都被大春吃了。

  夏天家的饺子,猪肉含量更高。大春爱吃~

  ……

  很快78年就到了。

  1月1日,《儿童文学》发表了夏天的《狼来了》。

  这个故事的原型是出自《伊索寓言》,夏天给本土化了一下。

  PS:大春:撒谎最多只能撒两遍!

  编辑特地在下边写了编辑语:别信大春儿小朋友的,撒谎一遍都不行!

  看得出来,编辑们还是很尊重“惊鸿客老师”的,就算是担心误导小朋友,也宁愿在下边写上编辑语,而不是删掉或修改夏天的原作。

  编辑们觉得,这毕竟是小朋友最直接的感受,可能代表了一部分小朋友的想法。自己这些人需要做的是正确引导,不是抹杀其他的想法。

  新年刊的《人民文学》,一上市便风靡全国。

  这期封面文章叫《哥德巴赫猜想》,主人公是数学家,名叫陈景润。

  文章中藏着一代人的金句——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是皇冠上的明珠。陈景润就是全世界离那颗明珠最近的人。

  这篇文章的发表,在公众中确立了知识分子的正面形象和科学的声望。

  除此之外,今天晚上七点,著名的节目《新闻联播》开播了。电视和广播都能听到。

  而主持人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声音浑厚的男性。

  就是那位“春天到了,又到了万物交P的季节”的赵老师~

  没想到他多年以后因为某个电话录音,而得了个诨号——紧爷。

  ……

  进入新一年没几天,《人民日报》刊登了关于上个月高考的一些信息。

  去年的高考因为要降低难度,所以作文甚至占分数的70%之多,命题作文——《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

  《人民日报》在全国的高考生之中,特地评选了三篇最好的论文,将其刊登在报纸上发表出来。

  很快高考分数也出来了!

  燕京这里,文科状元竟然是位女同志,就是登报的三篇作文中的一位作者。

  她语文差1分满分!

  到了16号,这天是腊八。后来人们都不太在意这一天了,不当做是节日,但现在还是挺当回事的。

  家里有点条件的,都熬点腊八粥喝。

  燕京这边有一套顺口溜: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满街走。

  到了腊八了,多少算是有点过年的盼头了。

  入冬以来下了几场雪,都是都不大,落地就没了。

  但是今天下的很大,晚上夏天举着手电往窗外照,鹅毛大雪洋洋洒洒,地面上已经厚厚一层了。

  第二天五点半醒了,起来洗漱,外边是银装素裹。

  如果把视角拉高,俯瞰整个燕京城,就能发现这座古老的国度,已经披上了一层银装。

  夏天出来晨练,发现雪下了十二三公分厚。

  拿起了竹扫帚,给院里扫了扫。得,今天也别晨练了,改扫雪吧。

  扫了院里,又出了大门,开始扫门口,把胡同里也顺便扫扫。

  有年纪大的大爷大娘,觉轻,起的也很早,看到夏天在扫雪,都连连夸赞。

  “诶呦,行呀,爷们儿!仁义啊!”

  “好样的小天,这门口不用扫了,我来,别冻着你。”

  “小天吃豆包不,大娘早上腾的,一会儿你吃几个暖和暖和。”

  也有不着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