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我考上了哈工大

270 国内谈个500万合作都难,看看外国客户1亿美元买技术的豪气(1/3)

  “谢威,这条件实在是太苛刻了。500万的借款,3年期归还,利息24%,这都快赶上高利贷了;另外500万投资,你们要拿40%股份……”

  连一直觉得谢威人不错的陈荣杰,也觉得谢威此刻比资本家还狠。

  122厂没钱投入生产。

  而谢威提出,哈工大校企办支持1000万经费,其中500万贷款,500万投资。

  仅仅是提供的借款,三年时间需要支付360万利息。

  谁能乐意?

  张鸣秋等人即使一开始就知道谢威的条件,再次听到,依然嘴角抽搐:实在是狠!

  银行贷款,也到不了这样高的利息啊。

  资本家听了都要流泪。

  “谢威,不管是利息还是股份,实在是太高了,加上学校的8%技术占比,你们占比就达到了48%,而生产设备、厂房、工人、销售,全部都是我们出……”

  林滔强忍着揍谢威的怒火,耐心地解释,希望谢威不要提出如此苛刻的条件。

  “林书记,生产设备、厂房、工人甚至销售确实都是你们出,请问,在目前,122厂的汽车项目有多少资产?如果不生产汽车,厂里那些设备都闲置着,甚至连工人工资都无法发放……”

  谢威一脸平静。

  对于这些谈判,他有着丰富的经验。

  不过比起国际资本,也不过是小巫见大巫。

  “可是……”

  林滔还想说什么,厂长霍国强甚至准备起身离开。

  谢威直接打断了林滔的话:“林书记,看起来条件苛刻,实际上呢?宏光1.0到现在都没有完成所有测试,除了几台手工打造的样车,什么都没有。至于生产设备,除了机械加工设备可以利用厂里的,还有什么?不管如何发展,厂里的军工生产能力必须保证……”

  面对谢威的质问,122厂众多领导尽皆不知道如何反驳。

  军工厂即使要转向,首先得保证军工生产能力。

  尤其是像122厂这种国内直升机的主力生产工厂。

  要是民用产品的生产影响了军品生产能力,甚至会直接放弃民品生产。

  “连现在的技术工人也不可能全部转向汽车生产!而有了这500万的投资,从一开始就可以建设新的生产线,让产量逐步增加,培养技术队伍,积累造车经验……即使这款车子没有市场,销售不出去,对于122厂来说有什么损失?我们的500万贷款拿不回来不说,投资的500万更是打了水漂!”

  谢威侃侃而谈。

  好像说得很有道理的样子。

  无论是学校的领导,还是122厂的领导,总觉得有哪里不对,可实在是找不到反驳的理由。

  “风险如此高,而收益呢?500万的贷款,甚至我们投资的500万都需要承担贷款利息……”

  不等人接话,谢威继续说道。

  在他的说法中,校企办的投资的这500万,不仅冒着血本无归的风险,收益也没有想象的那么高。

  让众人越听越觉得谢威的要求是合理的。

  风险高,收益自然也得高一些才行,不然谁愿意去冒险?

  国内目前虽然有少量从日本引进的面包车,谁都不敢保证销售会如何。

  “谢威啊,之前可是你提出搞这种类型的汽车……可这利息跟股权还是太高了……”

  饶是国营大厂的最高负责人,霍厂长此刻也有些底气不足,谢威说的他也深以为然,可想到是谢威提出的搞面包车,觉得完全可以以此来要求对方降低条件。

  “霍厂长,您这样说就不对了!”

  谢威毫不客气地反击,脸上满是不满,“当初是你们让我提议的!除了搞面包车这种没有太多技术含量、市场竞争又不激烈的简单车辆,以目前122厂的技术基础、资金实力能搞什么?生产国内最需要的重型卡车?怎么跟特种车辆厂竞争?生产轿车?一汽等厂的实力跟基础更强吧?”

  “……”

  一番话,说得对方完全没法反驳。

  于是,双方第一轮谈判,便在没有任何进展的情况下结束。

  “张校长,刘书记,请留步。”

  张鸣秋几人刚离开会议室,就被霍国强给叫住。

  知道他要说什么,张校长一脸歉意地说道:“霍厂长,合作的事情是由校企办负责,目前王征同志调到别的岗位,校企办负责人尚未落实,合作的事情由谢威同志全面负责。”

  “……”

  话还没出口就被堵死了,霍厂长那难受,别提了。

  “张校长,刘书记,这条件真没得谈吗?”

  “如果你们能用这样的利息从银行贷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