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鲁滨逊漂流记开始

第十章 伊万(2/3)

对需要鉴定的物件,冯檀依旧保持着认真谨慎的心态。

  他先是大致扫量了一遍桌上的货币,觉得它们不是“一眼假”后,才将其挨个拿起研究。

  可越看,冯檀的眉头就皱的越深,最后甚至拧成了一个疙瘩。

  从材质、黄金的色泽重量、工艺等细节来看,这些金币全都可以说是“大开门”,毫无质疑角度可言的真品。

  但古玩古玩,沾个古字,就意味着必须经过时间的磨砺,岁月的沉淀。

  从这方面看,这些金币却有很大欠缺。

  17世纪到21世纪足足隔了四百年,即使是性质稳定的黄金,经过这漫长的时间,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

  而这些变化,在陈舟拿出的金币上根本找不到。

  不过若说它们是现代仿制高手制造的高仿币也不合常理,因为这些货币中有一些还带有历经百年时光造成的表面附着物氧化和环境污染造成的痕迹。

  虽然纯金本身几乎不会氧化,但时间过久,它们的表面也会因吸收金属杂质氧化形成红色斑点。

  若吸附灰尘、油脂,金币表面则会黯淡无光。

  轻微氧化包浆则会在黄金表面形成薄层氧化膜,呈暗黄色或棕色,严重者甚至会氧化成黑色,在潮湿地区存放过久则会生成黑斑白斑。

  令冯檀拿不定主意之处就在这里——

  陈舟带来的这些金币,品相都太好了,找不出半点保管不当或环境对其造成的不良痕迹。

  若是瓷器,按古玩行当的话讲就是有贼光。

  因为过于像真品,反而不是真品了。

  ……

  “嘶~”

  吸了一口气,冯檀将金币重新摆放好,摇了摇头。

  “我老实说,我研究了近三十年货币,你带来的这些,还真是第一批我看不透的东西。

  我只能说有一眼,鉴定结果偏向真。

  如果你能跟我详细讲讲这些金币是怎么保存,怎么传承下来的,来历在哪,我应该能给出更多判断。

  当然,你不愿意说也没关系,能看到保存这么完好,工艺复原程度如此之高的欧洲货币,哪怕是高仿,我也算长见识了。”

  听到这话,陈舟还没表态,坐在一边的哈里森倒先操着蹩脚的中文开了口。

  尽管他说话时中文掺杂着英文,却也不影响陈舟理解他的意思。

  原来这位大收藏家经常出入拍卖会,收藏的货币不在少数,冯檀鉴定时,他也在一旁观察。

  通过跟自己的收藏对比,哈里森认为陈舟的货币确实为真,并愿意出钱买下。

  作为英国皇室一员,哈里森执掌的产业连他自己都记不全,对于他这种人来说,每天怎样将利息花出去都是一个困难的问题。

  因此他出手也很是慷慨。

  按拍卖会上的成交价格来说,发行于1605年的詹姆斯一世第二版诺布尔金币单枚能卖到8.4万英镑的价格。

  同在1605年发行的詹姆斯一世第一版索夫林金币也能卖到6万英镑的高价。

  哈里森虽然财大气粗,却也不可能按照拍卖会的成交价给陈舟报价。

  根据货币发行年代、品相、稀有程度的不同,对陈舟的金币,他分别给出了最低2万英镑,最高7万英镑的报价。

  陈舟此次一共拿来了14枚金币,按哈里森的报价,成交后也是一笔接近百万英镑的巨款了。

  不过与哈里森这位英国皇室交易颇为麻烦,陈舟手里又暂时不缺钱,参与鉴定只是想解答心中的疑问——

  从17世纪带回来的货币和工艺品究竟算不算古董,鉴定结果是真是假。

  尽管哈里森想要购买,但还是遭到了陈舟的拒绝。

  对于这个结果,哈里森倒也没表现出不悦,作为王室成员,他从小就接受贵族教育,在礼仪和涵养方面,向来是无可挑剔的,更别说英国还是出名的绅士国度。

  ……

  见只是掏出金币便在几人之中掀起了轩然大波,本想将印加帝国的黄金首饰也拿出来鉴定一番的陈舟最终打消了念头。

  当年欧洲人从印加帝国劫掠了不少宝藏,其中大部分都珍藏在欧洲的卢浮宫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和梵蒂冈博物馆中。

  万一他掏出一件,竟然跟大英博物馆中的藏品一模一样,这事可就说不清楚了。

  尤其他手里的藏品都没有传承,就算说它们是仿制品都找不到造假的器具和匠人,这事闹大了以后对他有百害而无一利。

  靠着孙经理那边的关系,出手了这么多黄金白银都安安稳稳地没受到银行调查,更没被帽子叔叔请进局子喝茶,陈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