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鲁滨逊漂流记开始

第九章 十一月(2/3)

发育十几年,就不可能输。

  ……

  选定建厂地址后,陈舟又专心钻研了大半个月,设计工厂结构,划分不同功能的区域,翻阅爆炸器材简易生产法,并从中筛选最紧要,对材料要求最高的几种生产器材,准备优先建造。

  同一时间,土著们转移到了选定的地址,开始清理坡上的乱石,砍伐植被,为后续的建设做准备工作。

  ……

  重新进入旱季后,岛屿又陷入了阳光明媚的气氛中。

  近海也变得风平浪静,就算有降水,也是淅淅沥沥一小场,来得快去得也快。

  这使陈舟在加紧学习,研究怎样建设工厂的时候,心中不由产生一种紧迫感——

  在未得到确切消息之前,他真的很怕西班牙人到来。

  此时的岛屿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防御设施或者人手,都处于一种极度不足的状态,若在此时遭到攻击,哪怕勉强抵挡下来,也会造成人员伤亡,耽误工期,这是最致命的。

  那个棕发佬的尸体吊在绞刑架上,时间太久,已经腐烂成了一具挂着几缕毛发的骷髅。

  每当陈舟返回窑洞查阅资料时路过那里,总会觉得这个吊在上面的骷髅正默默注视着自己,仿佛在说,我的同伴很快就会为我报仇。

  于是些许焦虑爬上了心头。

  ……

  在这段紧张的准备时间中,陈舟得到的最大慰藉就是一次次送抵海岛的神秘奖励。

  10月15日的一大批黄铜,彻底解决了弹壳原材料的问题,并且让陈舟看到了手搓蒸汽发动机的希望。

  10月30日的一大批红砖,则解决了石砖砌墙难度高,且不够规整的问题。

  这一次次奖励就如同强心剂,为陈舟钩勒了一张美好的前景图,使他能够克服焦虑,一步一步稳定地前进。

  ……

  可以说从九月末到十一月,土著们的生活基本就围绕工作和学习展开。

  陈舟通过自己的研究,加上在现代工地以及其他途径的见闻总结出了一些基础的钢筋混凝土建筑搭建的顺序和注意事项。

  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都慢慢地教授给了土著。

  除此之外,文化课和语言课也是必不可少的。

  别说土著,就连星期六这个“老师”都得经常秉灯夜读,接受陈舟的进一步教育。

  这次俘虏的七名土著都是成年人,对新知识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远不如星期六和星期日强。

  从被抓到十一月,已有将近四个月的时间,他们的汉语学的还是不太好,日常交流勉强够用。

  若是让他们描述的细致点,或是跟他们说话时语速快一点,有时他们就大脑宕机了,不是含糊其辞,就是完全不懂,经常弄得陈舟一肚子火。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这些土著虽然脑子不够用,身体协调性却很强,而且耐力惊人。

  搬个砖、挖个坑、和个水泥,或者绑绑钢筋这种活,他们用不了多久就能完全掌握,甚至青出于蓝,看得陈舟总是默默感慨——

  这么会干活,你不做苦力谁做苦力?

  ……

  当然,枯燥的生活中,还是能找到几件值得一讲的趣事。

  比如陈舟心心念念的下海打捞一事,刚进入旱季没多久就正式施行了。

  第一次下海,陈舟没敢亲自上阵,只站在沙滩上拿着望远镜观望。

  带队的是潜水能手星期六,除了他以外,独木舟上还有两个专门划船的,以及另外两个潜水经验丰富的捕鱼能手。

  星期六带着陈舟绘制的火炮造型图,独木舟上放了一捆钢丝绳,还有一个用羊皮制造的充气浮漂。

  浮漂底部连着一根麻绳,坠着一块石头,只要发现海中有沉船残骸或火炮的位置,就将浮漂丢进水中,用以标记位置。

  如果金属零件重量较轻,体积较小,可以直接打捞上来。

  若体积庞大,难以直接捞上来,便先行标记,待日后制造出更大的打捞船,或是人力更加充裕后,再行尝试。

  当然,下海一趟,也不能全为了打捞沉船残骸或者火炮。

  如今岛上的各类原材料已经十分充足,只是缺乏用起来不心疼的废铁,反正储藏室内还有一些可用于锻造的存货,陈舟并不着急。

  他希望土著们潜入海水中后,除了看看有没有金属零件,也要顺便找一找奇形怪状的海产品——

  比如龙虾,越大越好;

  比如螃蟹,越大越好;

  比如海参,越肥越好;

  至于其它鱼类,贝类,也不嫌弃,随便挑几个十斤八斤的,弄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