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第52章 闯祸了闯祸了!(1/4)

  数个时辰前。

  这几天,李明忙到飞起。

  通过深化体制改革、打破旧有生产模式,他的印刷坊爆发出了惊人的产能。

  将大部分传单的印刷业务全部消化了。

  而且经过这番成本内部化,总体花费反而大幅度下降。

  但是另一方面,活字印刷的开发遇到了亿点波折。

  李明显然低估了一项新技术从PPT到exe的难度。

  虽然他高瞻远瞩地指明了未来印刷术的发展方向。

  然而,科技的进步不是一蹴而就的。

  更不是一个文科生打打嘴炮、煲煲鸡汤就能成的。

  新印刷术在付诸实践之前,还有许多技术细节需要打磨。

  他这几天,天天泡在工坊里,和工人们同吃同劳动,每天都能挤出几斤水。

  为此,屁股都被老妈揍出老茧了。

  但饶是如此,进展依然缓慢。

  不像雕版,活字印刷的字模必须牢牢固定在铁板上,保证印刷时不会乱动。

  但在工人调整版面、换新内容时,又必须能轻易地取下来。

  在无数次爆肝试验后,最后由研发组长张衡解决。

  他的办法是,在铁板上涂抹松香、蜡油和纸灰。

  凝固时能牢牢粘住字模,加热后黏着剂融化,字模便能自动脱落。

  字模排版的问题基本解决,但字模本身的问题却越来越大。

  最开始,工匠们把字模当成小号的雕版,同样使用陶泥制作。

  但很快发现,陶泥不耐磨。

  做日抛型的雕版还可以,但作为反复使用的活字,太容易磨花了,被技术总监张衡否决。

  陶土不行,工匠们便用木头做实验。

  然而木活字也不够耐磨,而且纹理疏密不均,遇到墨水就会膨胀得高高低低。

  加上木质容易霉烂,和松香粘住了又不容易取下。

  在生产兼研发经理张衡的权衡下,木活字被暂时搁置。

  “用金属来做字模,你们觉得如何?”李明和工人们一同蹲在地上,一起出谋划策。

  对于控股股东的意见,已经荣升为厂长的张衡没有多说什么。

  而是掏出一枚铜板,在墨水里浸了浸,再用力往纸上一拍。

  “开元通宝”四个字不能说清晰可见吧,也可以说是雁过不留痕了。

  “金属不吸墨。”理工男不多废话,直指重点。

  “哦。”

  李明很听劝。

  然后大家就不说话了。

  木头不行,陶土不行,金属不行。

  那用什么材料?

  总不能用塑料吧?

  大家正在一筹莫展,一位操着南方口音的老印刷工插嘴道:

  “可以试试胭脂树的木头。”

  “木头不行。”张衡头也不抬。

  “这你就不懂了,不同的木头木质是不一样的。”

  一提到技术问题,老理工男是一点也不客气,当面顶撞顶头上司:

  “胭脂树耐潮又耐磨,我老家都来做门轴的,怎么就不能做字模了?”

  在潮湿的南方做门轴,听起来确实很适合做为活字的原材料。

  张衡脑袋一歪,思考了片刻,只说了一个字:

  “好!”

  新点子立刻付诸实施。

  第一个问题是:

  胭脂树是什么?

  “是我老家特有的一种树,木头很硬,而且质地均匀,不怕发霉虫蛀。”

  “你老家哪儿的?”

  “交州。”

  大家立刻不说话了。

  交州,也就是安南都护府的交趾。

  和长安相隔不远,坐飞机也就六七个小时。

  关中地界,上哪儿去找热带树……

  “明哥明哥,你最近在忙啥呀?”

  尉迟循毓过来串门了。

  这里离施粥摊不远,李明整天泡在工坊里,贵族子弟们便在店里赶稿。

  空闲之余,他们还和分发传单的贫民孩子结成什么“帮扶对子”,一对一教识字。

  不消说,这也是李明殿下的主意。

  自从收购了印刷坊以来,他便一直刻意拉近大家的距离。

  孩子们都是纯洁的,不可以被大人的偏见、阶级的藩篱污染了。

  大家纯纯洁洁地当十四党的同志,团结在我李明殿下的周围,岂不美哉?

  “活字的材料不容易选啊。”李明叹了口气,问:

  “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