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开局请朱元璋退位

第六十三章 你要肩负起大明江山!(2/3)

p>  并没有立刻就感到很悲伤难过,因为心中根本不相信。

  跟傻了一样,就是不相信摆在眼前的事实。

  后世心理学上,将这种精神状态称之为——人格解体。

  又称感知觉综合障碍。

  即一个人在经历重大变故后,对现实生活知觉的失实。

  事实上是一种人体自我保护机制。

  由身体自发的激活,以免过度的悲伤损害身体,乃至丧失生命。

  在这种状态下的人,会不相信现实,不承认现实,感知麻木,情感丧失。

  不少人在突然丧失最亲的亲人之后,在最初的几天里面,会丝毫也不感到伤心难过,整个人就跟麻木似的。

  外人看起来又完全是一个正常人,所有的行为都很正常。

  只是没心没肺,情感上麻木,感觉不到悲伤难过。

  外人很容易以为这个人是天生冷漠,没有感情,连至亲之人死了都不悲伤!

  但事实上,这正是极度悲伤的表现。

  是极度悲伤之后,生命的本能在自我保护!

  一直到几天或者过一段时间之后,才能从这种状态中挣扎出来,悲伤才如洪水般爆发!

  老朱不懂心理学。

  但老朱亲身经历过丧妻之痛,丧子之苦。

  初闻迅息的他,整个人也麻木了!

  想哭,也哭不出来!

  好像连悲伤也不知道!

  过了很久,才回过神来!

  那种痛彻心扉的伤感,才猛然爆发。

  自己有过切身体验,因此,老朱立刻就明白朱允熥话中的含义了。

  “可怜的孩子!”老朱将他的头揽在怀中,紧紧抱住。

  看来自己一直错怪他了。

  这个孩子,并不是薄情寡义,天生冷漠,对父亲的死无动于衷。

  而是太悲伤,太难过了,以至于一直走不出来,就如行尸走肉般的活着。

  没有情绪,不悲也不喜。

  所以,在别人眼里,他就显得没有感情,父亲死了都不哀痛,不孝!

  联想起《大明日报》上那篇《我的父亲》。

  若非对父亲有着刻骨铭心的情感,又岂能写得出那般直白,又那般满含思念之情的文章呢?

  这一刻,老朱突然全部都想明白了。

  他又是愧疚,又是痛惜。

  得有多大的悲伤,才让这个孩子几个月都走不出来啊!

  朱允熥断断续续地哭道:“爹爹在世的时候,一直希望我能懂事一些,能承担起大任。”

  “爹爹觉得我太懦弱了。”

  “我也想做爹爹的好儿子,就每天在被窝里,一遍一遍地告诉自己要胆大一些,不要懦弱。”

  “可我始终不敢。”

  “我什么都不敢,我只敢一个人关在房里想事。”

  “想家里的事,想朝廷的事,想大明的事,想天下的事,想帮衬着爹爹。”

  “想让爹爹高兴,不想让爹爹失望。”

  “可我却什么都没有做。”

  “我就是一个人,想啊,想啊……”

  “想来想去,还是什么都不敢做。”

  “一直到爹爹离开了,我才大胆起来。”

  “我再也不懦弱,不畏惧,不害怕了。”

  “我什么都敢了。”

  “可是,有什么用啊!”

  “皇爷爷,这有什么用啊!”

  “爹爹已经离开了,爹爹再也不回来了,爹爹看不到了!”

  “是我不孝啊!”

  “呜呜呜……”

  哭到后面,朱允熥已全身心的投入进去,入戏很深,浑然忘了是真还是假。

  在周围的人眼中,他是越哭越伤心,越哭越难过,泪水如洪水般爆发。

  大殿内的文武百官,都要被他的情绪给感染了。

  老朱抱着他,也不停地流泪。

  怪不得这个孩子,这阵子性格大变。

  不止一个人,和老朱说过这件事。

  说朱允熥从前胆小懦弱,绝计做不出在朝堂上索要储君之位那样的事。

  必定是有什么人,在背后指使。

  但锦衣卫和检校搜集来的情报,却清楚表明,并没有什么人指使,而是朱允熥主动所为。

  这就太奇怪了。

  好端端的,朱允熥怎么会突然性格大变呢?

  一个胆小懦弱的人,怎么会一下子变得胆大包天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