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开局请朱元璋退位

第三十四章 震动朝野!(1/2)

  将杨士奇从开国公府的地牢中接出来,送回吴王府,安排妥当后,朱允熥便当即前往锦衣卫的办公衙门。

  “卑职参见吴王殿下。”

  听到吴王亲临,蒋瓛连忙率领锦衣卫一众官员前来迎接。

  他那日被朱允熥打了几个耳光,还在御前告了一状,因此罚薪三个月,此际脸上却没有半分怨色。

  其他一众官员都感到十分诧异。

  不明白为什么吴王会突然来到锦衣卫衙门。

  朱允熥单刀直入,道:“本王有急事要办,须立即调一千锦衣卫官兵,随本王去办差,可行?”

  此言一出,在场所有人都吃了一惊。

  锦衣卫是皇帝亲军,吴王虽然是皇孙,身份尊贵,但他在朝廷内并没有差事。

  他办事为何要调锦衣卫呢?

  而且数量之多。

  一名镇抚使出列问道:“敢问吴王殿下,可有陛下的圣旨?”

  朱允熥还未回答,蒋瓛已恭身道:“陛下早已经给卑职下过旨意,若吴王殿下来锦衣卫调兵办事,锦衣卫须得遵命照办,不得有误。”

  朱允熥闻言,嘴角边不由得掠起一抹弧度。

  老朱果然早就有了安排。

  但若非杨士奇点破,他却根本没有想到这一层。

  听到蒋瓛的话,锦衣卫的其他官员自然再无异议,一齐抱拳拱手行礼道:“请吴王殿下示下。”

  朱允熥当即点兵。

  很快,一千名锦衣卫官兵,浩浩荡荡出营。

  此时已是日落时分,金陵街头的百姓正赶着在宵禁之前回家,见到这一幕,顿时一个个都惊讶不已,议论纷纷。

  锦衣卫可不仅仅是特务机构,它本身还是一支军队,是大明五百四十七个卫所之一。

  洪武时期的锦衣卫,当有大规模战事发生的时候,还会抽调一部分人马,去前线作战。

  其中不少人,也曾在战场上撕杀,是百战老兵。

  但,锦衣卫又是很特殊的卫所。

  驻守京城的锦衣卫,既承担着卫戍京师,宿卫宫廷的职责,还有缉拿官员和百姓的权力。

  不过,也正因为如此,锦衣卫通常不会大规模出动。

  派出几十个人执行任务,就已经很惊人了。

  似这般乌拉乌拉调几百上千人马出来,还是当初胡惟庸案的时候,曾经看到过。

  那时候,锦衣卫还不叫锦衣卫,而叫仪鸾司。

  胡惟庸案震惊朝野,杀得血流成河。

  今日,锦衣卫又这般大张旗鼓的出动,究竟是发生什么事了呢?

  百姓们站在路边远远围观,私下里悄悄议论着。

  消息也像长了翅膀一般,漫天飞了出去。

  ……

  ……

  ……

  献王府。

  朱允炆从宫中回府后,正与黄子澄、方孝孺两人谈论着。

  对于这两位老师,他是极为满意的。

  两人学识渊博,教他的道理,朱允炆都深以为然。

  只觉两位老师学富五车,见识不凡,要向他们好好学习。

  有朝一日,自己登基继位,便该重用两位老师来治政理国。

  那样的话,必能迎来前所未有的太平盛世。

  朱允炆此刻的心情格外好。

  “想不到啊,我那个三弟,今天竟然没有进宫去陪皇爷爷读书,听大儒讲课。”

  朱允炆眉飞色舞:“他如此恣意行事,任性胡来,皇爷爷又岂能不生气”

  “就这样子,还想争储君之位呢。”

  “皇爷爷今天怒意不小,恐怕他是很难再挽回在皇爷爷心中的坏印象了。”

  方孝孺笑着摸了摸胡须。

  “此子虽有才华,德行却不佳,失之稳重。”

  “又好玩乐,贪享受,终究不成气候。”

  “只可恨储君之位不可能久拖不决。”

  “要不然,时日越长,他不好学又贪玩还懒惰任性无礼的诸般缺点,便都会全部一一暴露出来。”

  “相比殿下的谦谦有礼,敏而好学,他根本不配相提并论。”

  “原来我还以为,短时间内,他还会好好装一装,装出一幅好学上进的样子,以讨陛下的欢心。”

  “却是没想到,才进宫读书一天,他就偷懒不去了。”

  “如此胡来,陛下只要眼不瞎,便不会立他为储君,传位给他。”

  黄子澄笑道:“方先生所言极是,更何况咱们那条计策,也已经在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