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辅佐刘备开始匡扶汉室

第19章 赵云、田豫要走啊(求追读!)(1/2)

  刘备集团中的将领几乎都主张直接接领徐州。

  在他们看来,偌大的州郡不要,是白白错失良机。

  至于将来可能面对的强敌,那正是他们斩将立功的机会。

  可陈群及不少文官却把目光放得更加长远。

  比起外患,陈群一直没提徐州的内忧。

  这才是最值得忧心的问题。

  攘外必先安内,徐州田地荒芜,经济不振。

  重振生产所需要用到的钱粮,土地、种子,还有人力。

  这些可不单单是用钱就能解决的。

  徐州本土豪族势力极强,刘备若想治理好徐州,就得处理好和他们的关系。

  这边陈群极力主张放弃徐州,那边关张都认为机不可失。

  两边争执不下。

  李翊也不着急入局,眼下比起讨论徐州的归属问题。

  其实还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在场所有人都没有意识到。

  这个问题甚至关系到老刘的未来。

  那就是老刘即将失去两个极为重要的人才。

  而这两个人才现在就在刘备帐下效力——赵云、田豫。

  自从小沛赶往徐州以来,两人就一直沉默不言,虽然这二人平时话也不多。

  但此时却安静得异常诡异。

  仿佛完全置身事外,魂不守舍一般。

  面对极为重要的是否接领徐州问题,二人就像是局外人一般,漠不关心。

  刘备识人能力极强,这几天忙着处理徐州问题,完全没有注意到两人的不对劲。

  只有李翊明白,赵云、田豫现在非常难受。

  而且要不了多久,他们就要离开刘备了。

  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的始末,就得把时间线倒回到三年前。

  这一年时任高唐县令的刘备投靠了老友公孙瓒。

  而这一年,也是公孙瓒的人生高光时期。

  他亲率步骑兵两万大破黄巾军,斩首三万,俘虏七万人,缴获军械辎重无数,名震幽州。

  此时,满怀报国之志的田豫也从家乡赶来投奔。

  公孙瓒任命刘备为自己的别部司马,而田豫则认为自己年龄太小,尚需历练,就托身在刘备军中。

  刘备也对田豫照顾有加,非常爱护。

  同年,刘备又被任命为平原县令,帮他威胁袁绍。

  这期间,田豫一直跟随着刘备。

  一直到曹操伐徐州时,刘备赶来支援陶谦。

  公孙瓒也给了刘备一支由鲜卑人与乌桓人组成的杂胡骑兵。

  而负责训练与统率这支骑兵的将领,正是赵云。

  也就说,这时候赵云与田豫都在刘备军中。

  而陶谦打算让刘备屯小沛,帮他抵御曹操。

  开出的条件也很丰厚,只要刘备愿意留下。

  他就表奏刘备为豫州牧,并且给他四千丹阳精兵。

  可如果留下来,就等于是脱离公孙瓒,改换了门庭。

  刘备与公孙瓒情如兄弟,按理说他不应该脱离公孙瓒的。

  最终让刘备下定决心留下来的,主要有三点原因。

  第一,陶谦可以让自己的实力迅速扩充,获得在乱世中立足的资本,并让自己跻身上流官场。

  这等于刘备有着巨大吸引力。

  从这一点也能看出,刘备确实是有雄心壮志的,绝对不是演义里那种显长者之风而似伪的形象。

  而最后两点,才是刘备想离开公孙瓒的真正原因。

  那就是公孙瓒因私仇,诛杀了大司马刘虞。

  刘虞善待百姓,又是皇室宗亲,在朝中威望极高,是一位忠厚长者。

  可公孙瓒却连他的妻儿老小也没放过,这件事让公孙瓒大失人心。

  刘备虽然嘴上不说,但内心肯定是对他极为失望的。

  最后便是公孙瓒的性格,他刚愎自用,听不进劝谏。

  导致手下的谋臣和武将与自己渐渐疏远,离心离德。

  而且公孙瓒治军无方,数次纵兵抢掠百姓。

  刘备已预感到公孙瓒难成大器,败亡之日恐为期不远,这才借机转投到了陶谦麾下。

  对于关羽、张飞、简雍这帮老部下来说,刘备转换阵营无关痛痒,他们只认刘备。

  至于刘备跟的是公孙瓒还是陶谦,哪怕是曹操都无所谓。

  可唯独两个人处境非常尴尬。

  这二人正是赵云、田豫。

  田豫与公孙瓒感情很深,他早年间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