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道天子

172、皇权不下县(1/2)

  八月二十八日,李告兴率领的后军前锋也到达兰州。

  不过大量辎重部队还在没有到达。

  经短暂交接之后,立即开始带着兰州、河州两地征发的民夫往前线送粮食。

  两支主力军出兰州和河州时大约带十五天补给,加上一路缴获,还能撑大约十天左右。

  南路军人少,加之踏白城里缴获大量囤积的小麦和肉干,奶饼,茶叶,能用更久。

  李虎在书信里说,他估计能用二十三天。

  郭天子看了直呼以战养战就是好啊,出发半个月的补给,打了几天后反而能用二十多天了。

  北路军目前虽攻下几处军寨和镇子,但还没进军到敌人关键的要塞城市,缴获的补给也不多,加之郭天子战前对他们的嘱咐和切身教育,大军沿途没有过度劫掠。

  北路军的补给必须尽快跟上,不只是怕出意外,这也关乎军心。

  再过几天,王筠也会到兰州,负责监督粮食转运。

  于是便下令给李告兴,让他派人前进,为北路大军补给粮草,让他自己率军负责保护粮道。

  粮道沿着湟水谷底前进,两侧都是高山,其实只要跟着前锋军的进军路线前进,沿途没有太多危险。

  威胁来自于北面相交的谷地,沿着这些河谷北上数百里就是夏国的地盘。

  如果夏军沿着河谷急行军南下,四五天就能到达湟水河谷,切断他们的粮道。

  这才是郭天子最担心的地方,谁也不知道夏国得到消息后会不会出兵,他不敢赌,这就是为什么前锋南北两路三万大军进攻青唐吐蕃。

  后方却要调集六万人坐镇兰州,这是战略上的劣势。

  这是一连串的反应,如果有河西走廊,他们就不用这样大费周。

  而如果要控制河西走廊,就必须先控制至少阴山以南的河套地区,才能保证河西走廊不会被轻易切断。

  而要控制河套地区,至少要保证削弱敌人到在漠南没有能力发起大规模进攻。

  而要削弱漠南,则必须先控制燕云之地,占据燕山周边要塞。

  所有事都是一步扣一步的。

  就好像后世常有人问,为什么汉、唐、清能控制西域,而宋、明却控制不了。

  一解释动不动就是地理上的各种原因,气候原因等等。

  但其实这个问题根本不难回答,从地理战略上讲,汉朝击败匈奴,唐朝击败东西突厥,清军入关前就多次击败蒙古诸王公。

  随后都直接或间接的控制了蒙古草原。

  这样一来出征西域时就能调动大量草原军队,作为向导,侦查,主力骑兵,才使得他们能控制西域。

  一句话来说,以中国的地缘板块来看,要控制新疆,先控制蒙古草原,只有控制蒙古草原,才能保护河西走廊不会从北面被切断。

  宋、明如果能搞定蒙古草原,自然而然也会想去控制西域,但如果第一关都过不来,就不会有后面的事。

  这是中国的地理格局决定的,也正因如此,当下郭天子这场仗属于“跳关”,所以十分艰难,而且掣肘很多。

  出兵近十万,只有三万能投入对青唐吐蕃的进攻,余下都要用于防备北面的夏国,以及保卫粮道的安全。

  如果燕云十六州在手,如果河套在手,如果河西走廊在手,这仗哪会打得那么憋屈。

  不过没有那么多如果,这是一个烂摊子,他也必须接住。

  .......

  接下来几天,军队和征召来的民夫一匹匹向西面河谷挺进,兰州城外,驮畜的铃铛丁零当啷响随风响彻河谷。

  拖着米面、肉干、奶饼的马匹、骆驼、骡子,沿着河谷排成数条长龙,骑马的士兵往返巡逻保驾护航。

  这些队伍就像输送血液的血管一样,连接着前线的大军。

  这几天两路大军也是捷报凭传。

  北路军沿着湟水谷地已经攻到第一个大城川口城。

  根据前线战报,沿途吐蕃军队完全被打蒙,没有充分准备,当大军到达时川口城守军不少也在城外放马。

  但守城将领是个果断的人,立即在城外集结士兵,准备抵抗。

  不顾周军铁骑在他集结完毕之前已经奔袭到城下,没有任何战术部署,李滔率领的先锋骑兵在河谷中狂飙,用粮食养了一个冬天的战马膘肥体壮,体力充足。

  五个营的禁军骑兵,共千余骑快速冲出树林,冲过一里地的河滩,在敌人还没集结完全前就将之击溃在岸边。

  随后一路撵着溃兵冲入川口城,当天下午就完全占领了城池。

  斩敌一百九十二人,俘两千多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