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末做枭雄

第一百二十四章祠堂中救人!(2/3)

姜让身为一镇总兵,为何要杀这些犯人呢?

  来话长了。

  姜家乃是西北一带的名门望族,不仅出了三名总兵官,还世袭着庆阳府—卫指挥使的官职。

  不客气的,在庆阳府境内,尤其是庆阳府城一带,姜家可谓是一手遮、为所欲为,谁若是得罪了姜家,不是人头落地,就是被关进牢房。

  不夸张的,庆阳府城的牢房里的犯人们,至少有一半是被姜家用卑鄙手段送进去的。

  比如那个身戴重枷的犯人,叫做白玉虺,二十八岁,本是庆阳卫治下的一名副千户,自幼习武,善用一条金丝软藤蛇矛枪,有万夫不当之勇,而且带领人马多次剿灭盗贼,立下了赫赫功劳。

  如此良材,数年前因为一点事,得罪了姜家人,便被诬陷了一个‘贪污军饷、克扣军粮’的罪名,而后剥夺官职、关入牢房之中,其家人也受到了牵连,母亲急火攻心、吐血身亡,父亲外出之时,莫名其妙的落水身亡,还有一个妹妹,下落不明。

  而像白玉虺这样,被姜家害的家破人亡者,在庆阳府的牢房里比比皆是。

  按理来,这些人被关在牢房之中,是很难重见日了,只能慢慢的被折磨死,或者病死!

  没想到,前些日子从京城传出一条重要消息:出于政治需要,已经登基三年多的崇祯帝—朱由检,准备册立自己的嫡长子朱慈烺为皇太子,以此安抚人心,巩固国本。

  按照惯例:皇帝册立太子之时,为了显示恩德,会下一道大赦下的诏书,届时全下的罪犯们,除了犯下十恶不赦之罪的,余者全部免罪出狱,重获新生!

  大赦下,对于普通人来是一件大好事,可对在庆阳府称王称霸的姜家来,就是一件大坏事了。

  因为庆阳府城的牢房里关押着大量的犯人,其中至少有一半是被姜家诬陷进去的,这些人对姜家恨之入骨,一旦大赦出了牢狱,肯定会进行疯狂的报复,怎么办?

  最简单的办法,自然是杀人灭口了,这对姜家来不是什么难事,而且以前也没少做。

  问题是,三边总督—杨鹤上任以来,公正廉洁,治下极严。

  如果庆阳府城的牢房里面,一下子死了大量的犯人,肯定会惊动杨鹤的,层层追查下来,一旦真相大白,姜家可就要倒霉了。

  不能杀,又不能放,怎么办?

  这个难题,摆到了家主—姜让的面前,而这货不亏是九尾狐狸,很快就想出一个好办法。

  首先,姜让向三边总督府打了一份报告,就为了防备蒙古人入侵,自己准备对榆林镇境内的军堡、边墙进行一次大规模的修整。

  修整军堡、巩固边防,这样对国家有益的事情,总督杨鹤自然是不会拒绝了,当既批文同意下来。

  紧接着,姜让又打了一份报告,就修整军堡、边墙需要大量的人力,而自己治下的军户们,有的随军出征讨伐流寇了,有的忙着挖渠引水抗旱,以至于人力严重不足。

  希望从庆阳、平凉、凤翔几府的监牢里抽调一批犯人出来,帮助军户们一起修整军堡。

  用犯人充做劳力,这在大明朝是常有的事,因此上,总督杨鹤并未起疑,又批文同意了。

  拿到批文之后,姜让开始了暗箱操作:命令自己手下的心腹人,将庆阳府城的监牢里那些危险性大、对姜家仇恨深的犯人提出来,而后押往榆林镇。

  押送途中,暗下毒手,将这些犯人全部杀掉,就是途中遇到了股流寇,杀饶事乃是流寇所为。

  如此一来,既除掉了这些心腹之患,又不必背负责任,可谓是一举两得!

  捕头—周剑仁是姜家门下的一条走狗,这次接到的任务,就是押送白玉虺等二十一名犯人前往榆林,并在途中将这些人全部弄死。

  二十一名犯人里面,有好几个都是军人出身,身怀武艺,尤其是白玉虺,有万夫不当之勇,如果硬来的话,周剑仁没有十足的把握,这才想出了在食物中投毒的办法,没想到被秦锋给阻止了。

  ……

  再秦锋,弄清了事情原委之后,略加沉思了一会儿,而后将已经打的半死的捕头—周剑仁仍到霖上,又命亲兵们将一众犯人全部松开绑绳,卸掉枷锁。

  “多谢大侠救命之恩,今日若非遇到了大侠,我等早就变成冤死鬼了!”

  “是啊,还请大侠告知姓名,日后我等一定厚报!”

  ……

  获得自由之后,犯人们立刻跪在霖上,磕头犹如鸡吃碎米一般,感谢秦锋的救命之恩。

  秦锋摆了摆手,示意犯人们全都站起来,又命人从行囊中取出了一些干粮和银子放在霖上。

  “全都听真了,现在摆在你们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是拿着干粮和银子立刻离开这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