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家族:从农奴到帝国

第八十六章 苏琥(十五)(1/2)

  半年后

  永初二年

  春

  雒阳

  崇德殿

  大臣们跪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议论着最近的战事。

  三公坐而论道,都对局势感到担忧。

  各种天灾越来越频繁,暴雨在中原连续下了几个月,很多郡国都化作洪泽。

  蝗虫过境青州兖州冀州,三个州发生饥荒,一些郡甚至出现人相食。

  前段时间还出现日全食,因此民间出现很多谶纬,都在预言大汉将亡,并且矛头直指皇太后邓绥。

  无非是说皇太后邓绥牝鸡司晨,以女君主天下,所以招来了上天的惩罚。

  谶纬和天人感应本就是大汉的官方正统学问,所以相信这套说辞的人其实很多。

  皇太后邓绥也只好多次下令赈灾,但是粮食一边要用来供给军队,一边又要用来赈灾,实在是不够用。

  于是皇太后邓绥便出售爵位和郎官,各地豪强富商,只要肯捐粮食给朝廷的,可以获得爵位和郎官。

  用粮食兑换爵位,最高可以兑换关内侯,用粮食兑换郎官,可以直接成为羽林郎,或者直接进入太学读书。

  以前,想要成为郎官,要么通过举孝廉,要么是两千石以上的大佬的子嗣。

  而现在,可以跳过察举制,用粮食直接兑换郎官。

  特殊情况,特殊处理。

  那些有钱没地位的商人以及豪强地主们,纷纷用粮食兑换爵位和郎官。

  如此,朝廷才算是勉强度过了最艰难的日子,不至于像王莽时期一样穷得连官员的俸禄都发不出来。

  但后果也很明显,各地豪强地主们在朝堂上的话语权更大了,以后搞土地兼并也更容易了。

  这是牺牲大汉未来的潜力,来换取现在的存续。

  如果天灾还勉强可以用运气差来解释,那羌乱的不可遏制就让大汉的天命狂掉了。

  凉州几乎全境沦陷,只有少数几个县城还在坚守待援,比如陇西郡的临洮县。

  因为这个原因,邓太后以及三公都对苏休很是赞赏,觉得这是个人才,可惜却被埋没在了一个县城。

  朝廷,埋没了人才啊!

  对于临洮县丞苏休这样忠君爱国的人才,必须千金买马骨,狠狠地重用!

  我大汉,绝不能让真正的爱国者寒心,像苏休这样忧国忧民之大才,绝不能让他郁郁不得志!

  将来羌乱结束后,坚守城池的苏休,必定能迎来朝廷的提拔。

  并州沦陷大半,只有太原郡和上党郡还在坚守。

  羌人们甚至打到了关中,时刻威胁西都长安。

  更要命的是,车骑将军邓骘和征西校尉任尚,领兵五万前去镇压羌乱,却被羌人偷袭,着甲的大汉精锐,居然败给了一群拿木矛的羌人叛军。

  奇耻大辱!

  大汉自世祖光武帝中兴以来,从未有过这样的大败,而且不是败给老对手匈奴,是败给了一群衣衫褴褛的羌人叛军。

  打了败仗的车骑将军邓骘,不仅没有受到惩罚,反而升任大将军。

  也难怪大家都想当外戚,打了败仗还能升官。

  大将军邓骘提议放弃凉州,收缩战线。

  “现在的情况是,有一件衣服坏了,如果不放弃这件衣服,那么另外一件衣服也会坏掉,所以,如果想要保住关中,就要放弃凉州,集中兵力优先保护关中,不要分散兵力去遥远的凉州,否则,既想要保住凉州,又想要保住关中,最后只能是凉州和关中都保不住。”

  听到大将军邓骘的这番话,众大臣议论纷纷。

  这时,太尉李修站出来反对:“凉州是关中的屏障,凉州与关中的关系就好比唇与齿,如果没有了唇的保护,那么齿寒也就不远了。”

  “羌人之所以不敢深入关中,就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放弃凉州,所以羌人不敢孤军深入,害怕我们在凉州的军队切断他们后路。”

  “如果我们放弃凉州,那么羌人主力就可以放心大胆地涌入关中,到那个时候,关中也要保不住了。”

  众大臣大部分人也认可太尉李修的说法,于是纷纷附和。

  “凉州不可弃,还请大将军明察。”

  看到众大臣反对自己,大将军邓骘脸色难看。

  他其实既不在乎放弃凉州,也不在乎保住凉州,他在乎的是群臣肯不肯听话。

  如果他打算保住凉州,那么群臣就必须认可保住凉州的方案,如果他打算放弃凉州,那么群臣就必须认可放弃凉州的方案。

  他看向太尉李修的眼神也变得狠厉起来。

  最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