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家族:从农奴到帝国

第七十六章 苏琥(十一)(1/2)

  两个月后

  雒阳

  禁中

  “你们苏家能知错就好,但这些钱财就免了,日后当好好治理地方。”

  中常侍蔡伦没有接受苏伦的送礼。

  苏伦很是尴尬,只能不停地点头说是。

  皇帝革职处理的消息传到辽东苏家后,众人都是松了一口气,避难倭岛的计划自然是取消了。

  如果不是万不得已,谁愿意去倭岛喝西北风。

  苏琦让自己的嫡长子苏伦,利用羽林郎靠近宦官的便利,去贿赂宦官。

  于是,羽林郎苏伦就找到了目前最有权势的两个宦官之一蔡伦。

  郑众和蔡伦是皇帝刘肇最宠幸的两个宦官。

  宦官郑众廉洁自重,宦官蔡伦虽不如郑众品德高尚,但也是廉洁自重之人,二人虽为宦官,却没有后来十常侍那么猖狂,反而比较低调。

  郑众主要负责协助皇帝处理国事,类似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和参谋,蔡伦则喜欢搞各种发明创造。

  苏伦将宦官们廉洁自重的重要情报传递给了宫外的姑姑苏玲。

  随后,苏玲又派家奴,将这个重要情报传递给苏琦。

  “当今天子及其宦官党羽,皆是廉洁自重之人,我苏家当揣摩上意,以廉洁彰显。”

  掌权者如果是窦宪这种人,那自然是没必要装廉洁,恭敬地送贿赂就行。

  但是掌权者是刘肇,那就得改变一下形象了。

  一个月后

  玄莬郡

  郡府

  收到消息的苏琦,穿着一身打了补丁的麻衣,并且府中装饰品也全部撤掉,还让府中大小官吏也跟着自己一起穿打了补丁的麻衣。

  给窦宪建造的那个庙宇,也被苏琦下令拆除。

  与此同时

  三韩

  優休牟涿(仁川)

  一艘大船靠岸,海岸边一些正在采摘野果的马韩土著,都瞪大眼睛惊讶地看着海面上的大船。

  一个青年马韩土著,他的穿着宽大的布袍,脚上穿着兽皮草鞋,也就是在草鞋外包裹一层兽皮,头上留着辫子,辫子盘绕在头上,手中还拿着一根铜矛。

  当大船有许多人上岸时,这些马韩土著便惊慌地聚作一团,警惕地看着这些神秘来客。

  “真是一个不错的地方。”

  苏琥下了船,看着这里的地理,觉得这里很适合作为港口。

  已经被革职的苏琥,干脆独自带着一支船队向东航行,前往倭岛建立避难所。

  虽然苏家的这次危机算是度过去了,但是谁也不知道下一次危机能不能度过去。

  为了防止以后苏家遇到灭族灾难,苏琦苏琥兄弟决定提前在倭岛建立避难所,万一真的遇到灭族之灾了,就可以往倭岛跑路。

  在途径優休牟涿国的地盘时,看上了这个海岸,因为这个海岸太适合建造港口了。

  马韩人是扶余人的血统,又融合了部分殷商的风俗文化。

  几千年来,生活在东北沼泽森林里的扶余人,他们如同民族蜂巢的原体一样,不断地繁衍人口,多余人口又不断地向四周迁徙。

  向南迁徙的扶余人,渐渐地变成了高句骊人、沃沮人、貉人等等,而向东迁徙的扶余人,则逐渐变成了三韩人。

  再之后,作为殷商遗民的箕子朝鲜灭亡时,一些贵族向东南方向的三韩地区逃亡迁徙,曾经还建立过短暂的王权统治,并且把殷商的一些风俗习惯以及青铜技术和纺织技术,也传播给了三韩人。

  “想要在倭岛建城,不是一朝一夕能成功的,需要从辽东本土不断地往倭岛运输各种物资,因此,这沿途,我们都需要建造一些港口码头作为中转站,给将来运输建城物资的船队提供补给。”

  苏琥不急着立马去倭岛,而是先在三韩沿途海岸线建几个港口码头。

  乐浪郡有许多汉化的三韩人,所以这次前往倭岛,苏琥特地带了几个汉化三韩人充当翻译。

  “是我,阿楠楠。”

  其中一个汉化三韩人,刚好是優休牟涿国的人,他上前与一众马韩土著打招呼。

  马韩土著们放下警惕,与阿楠楠交流。

  “阿楠楠,你们一家人不是去传说中的乐浪生活了吗?”

  “你这衣服好好看,这就是乐浪的衣服吗?”

  “那些人是乐浪人吗?”

  十几年前,阿楠楠一家人听说北边乐浪郡是人间天堂,于是迁徙去了乐浪郡,在那里开荒种田。

  后来,阿楠楠学会了汉语,也终于明白,乐浪郡不是一个国家,只是大汉的一个边郡。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