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家族:从农奴到帝国

第四十七章 苏清(二十四)(2/2)

心土地,起码得一百年时间,这还是积极努力的结果。

  如果是单纯当作吸血殖民地,可能三百年都难以文化融合。

  几千年前,连青州幽州荆州扬州益州这些地方都算是蛮夷之地,在上千年的文化融合下,才变成华夏文明的核心区。

  占领一块土地,只需要兵强马壮用一年的时间就够了。

  但是文化融合一块地,却需要上百年时间,甚至需要一个大一统王朝一辈子的时间。

  “既然不能一统天下,成为后世之人敬仰的帝王,那就做个文明功臣,把朝鲜半岛彻底汉化,如此也能青史留名。”

  苏清派人去中原招募落魄士人,甚至只要会读书写字的,哪怕没什么家世背景的,也通通招募,让他们来乐浪郡教化蛮族百姓。

  强迫蛮族百姓用筷子吃饭,强迫蛮族百姓使用锄头耕田,强迫蛮族百姓说汉人的语言,强迫蛮族贵族写汉人的文字,强迫他们像汉人一样束发戴冠。

  “留辫不留头,留头不留辫!”

  当地的三韩蛮族并不束发戴冠,他们的文化风俗里,一般都是留辫子,也就是类似商朝的那种卷辫。

  (不是清朝那种金钱鼠尾辫,是商朝那种卷辫。)

  对于这些迁徙到乐浪郡的三韩蛮夷,苏清不会像其他太守一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其他太守一般都懒得管蛮夷们的风俗习惯,担心如果不小心逼反了这些蛮夷,还得费时间费精力去镇压,万一镇压不利,还得被朝廷下罪处罚。

  正所谓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

  只要不去故意引导蛮族汉化,蛮族就不会轻易反叛,自己的任期也就能安稳过去,以后也能安享晚年。

  苏清积极引导这些内迁蛮族汉化,对于愿意束发戴冠的三韩移民,则分良田,对于不愿意束发戴冠的三韩移民,则分劣田。

  又故意当地仅剩的汉化百姓与三韩移民通婚。

  凡是汉化百姓与三韩移民通婚者,其所生育的所有后代,第一代减免一半的赋税徭役。

  如果是三韩移民和三韩移民内部通婚,下一代加重赋税徭役。

  如果是汉化百姓与汉化百姓通婚,下一代按照正常的赋税徭役。

  尽可能地让三韩人与当地汉人通婚,把这些蛮夷的下一代汉化。

  愿意主动汉化的蛮夷,会得到各种赏赐优惠。

  抵制汉化的蛮夷,将会得到铁拳的伺候。

  刚好苏家农庄缺农奴,这些抵制汉化的蛮夷,直接送到农庄当农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