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八章 木字辈(十四)(1/2)
一个月后
白露
孙权起兵三万,对外号称十万大军,攻打合肥。
合肥只有七千守军。
然而,关键时刻,孙权飘了。
孙权带着一百多个亲兵脱离大部队,跑到最前面耀武扬威,要求合肥守将投降。
张辽抓准机会,带领八百骑兵突然杀出城去。
孙权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连忙跑路。
老大孙权被张辽整个江东兵团顿时乱作一团。
孙权被追至逍遥津,最后还是马匹给力,从断桥上一跃跳到河对面,这才躲过了追杀。
不过,负责断后的凌统缺遭了殃,不仅身受重伤,他的三百亲兵也全部阵亡。
江东是部曲制,军队都是将领私人的,亲兵都是基层军官,不是普通士兵,死了以后很难恢复。
新招募的士兵,不管是忠诚度还是战斗力都难以得到保证。
江东的这种军队制度,有一个典型特征,那就是小规模战斗很强,大兵团作战很拉胯,类似明末的武将家丁。
几百人上千人的小规模作战时,将领和士兵都是知根知底的一家人,忠诚度高,战斗力也强,执行力也高。
但是一旦大兵团作战,大家都想保存自己的部曲(家丁),让别人的部曲(家丁)去消耗敌人,所以反而战斗力拉胯,不敢死战。
因此,一百个中原士兵打不过一百个江东士兵。
但是一万个江东士兵打不过一万个中原士兵。
曹操起家早期也是很江东一样的部曲制,将领有很多亲兵部曲。
后来才逐渐过渡成为世兵制。
其实,大多数军阀势力在创业早期,都是部曲制,毕竟天下大乱,很多人都是带着自己的军队入伙成为你手下的,你总不能直接剥夺对方的军队,那样会把对方逼反。
当年袁绍就是想要剥夺吕布的私人部曲,把吕布逼反了。
比如李典臧霸就属于部曲兵,他们的军队只听命于他们本人,并不听命于曹操,但是后来,他们主动上交了部曲兵权。
这就是曹操把军队制度逐渐正规化了。
当年五义军起义时,就属于部曲制,军队都各自听命于五个义军首领的,并不听命于皇帝刘苌。
创业早期大部分都这样,没什么特别的。
孙策死得早,没时间把军队制度正规化,孙权即位时威望不够,没办法改变部曲制,现在威望虽然增加了,但是又有曹操这个大敌,不能随便乱改变制度,免得引发内乱。
各种原因,导致这种创业早期的部曲制,在江东一直延续了下来。
张辽八百破十万,威震江东!
虽然孙权的十万大军水分很大,实际兵力只有三万,但八百骑兵当着三万江东兵的面追杀孙权,还是很震撼的。
不过,孙权损失并不大,一共只损失了两千多人。
“十万大军”在损失了两千多人后,孙权退兵。
虽然损失的人不多,但是士气已经没了,强行打下去容易吃亏。
与此同时
曹操发兵攻打巴郡,但是失败了,被张飞防住了。
前往进攻巴郡的张郃,因为孤军深入被张飞击败。
在南下进攻失败后,曹操索性有了放弃汉中的打算,他下令把汉中人口迁徙到关中。
又一个月后
寒露
刘备并没有急着北伐汉中,而是在蜀中加强控制力,铲除明面上的投降派,拉拢一些益州本土势力。
曹操攻占汉中后,蜀中许多豪强士族都想要归顺曹操。
因此,刘备必须安稳后方,才能北伐汉中。
想要归顺曹操并不是因为曹操对待士族更好,仅仅只是因为曹操实力最强大。
大家都想混个从龙功臣,在新王朝继续家族显赫,而不是给割据势力陪葬。
更何况,曹操手里有天子,本就代表中原正统,投降曹操就等于归顺朝廷,不算投降,在心理上也能过得去。
所以,如果把曹操换成刘备,蜀中豪强士族也会争先恐后想要归顺刘备。
如果把曹操换成张角,蜀中豪强士族也会争先恐后想要归顺张角。
能打才是获得士族支持的首要因素,其他因素虽然也有影响,但只是次要因素。
只要你能打,大部分士族自然会归顺你,头铁找死的人毕竟是少数。
刘备想要得到士族支持,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
说简单是因为,只要刘备能一次性歼灭曹操几十万大军,连着打一百次大胜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