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家族:从农奴到帝国

第二十一章 家主炎(六)(1/2)

  四年后

  天凤三年

  夏

  沓氏县

  县府

  “听说这些年,苏家他们搞的海上贸易很是火热,赚了许多钱?”去年新上任的张县令正在询问身边的主簿。

  “是的。”主簿如实回答。

  “有多少?”张县令继续追问,很是急切。

  “苏家新买了三艘大船,还买了数十艘小船,还在乡下修路铺桥。”主簿回道。

  “哦。”张县令眉头微皱,闭上双眼,似乎是在下定什么决心。

  最后,他又问道:“武家他们入伙后,也赚了不少吧?”

  “是的。”主簿回道。

  “嗯……”张县令来回踱步,最后下定决心:“若是我们入伙,又要如何加入?”

  张县令也想要加入苏家的海上贸易,一起赚钱。

  刚上任时,他是看不起商人的。

  但现在,他不得不重视了。

  主要是王莽把官员俸禄给停了。

  这四年来,王莽每天忙着改地名,改官名,推行新新货币,还企图推行井田制,搞得天下民怨沸腾。

  上任黄县令在任时期,想要执行王莽的命令,在沓氏县强制推行井田制,废除土地私有制,所有私人土地都要收回朝廷所有,无论是豪强还是佃农,都要变成朝廷的农奴,一步回到西周时代。

  无论是豪强还是佃农,都不喜欢井田制。

  豪强自不必说,辛苦兼并的土地,被朝廷强制没收,肯定不同意。

  佃农们也很不满,给豪强当佃农,虽然生活苦,但起码不用服徭役了。

  真要实行井田制,给朝廷当农奴,那不仅生活苦,还得服徭役,吃更多苦。

  这种瞎折腾的行政命令,自然是执行不了。

  苏炎不敢直接对抗朝廷,所以上交了一部分田亩给朝廷,同时又暗中煽动对朝廷不满的农民起来造反,偷偷给起义军塞钱送物资送武器。

  直到张县令上任后,取消了推行井田制,苏家和武家才停止了对沓县起义军的资助,并协助张县令镇压了起义军。

  毕竟起义军闹大了对大家都不好,现在他们实力弱,所以只针对朝廷,万一他们势力大了,搞不好就得反过来把苏家和武家给灭了。

  张县令上任一年多,也在尽力安抚民心,改善县府与苏武潘三家的关系。

  直到现在,他彻底坐不住了。

  王莽的货币政策失败,朝廷财政彻底崩溃,为了节省开支,王莽将官员的俸禄给停了,让各地官员用爱发电。

  这样的政策让包括张县令在内的天下各郡县官员在内心咒骂王莽,同时又不得不与当地豪强合作。

  朝廷不发俸禄了,自然只能指望靠着跟当地豪强合作来获得经济来源。

  “这天下,估摸着也撑不了几年了,以后我在沓氏县的未来,还得指望着苏武潘三家。”

  张县令是个识时务之人,他已经看出来了,这王莽新朝甚至都已经不是风雨飘摇了,而是覆灭在即。

  中原的起义军此起彼伏,镇压一波又来一波,匈奴乌桓等蛮族又趁机骚扰边境,朝廷内还在勾心斗角,一个又一个瞎折腾的政策不断出台。

  圣人皇帝王莽和大儒刘秀(刘歆)之间的内斗愈发激烈,已经从朝堂影响到了地方。

  张县令就是刘秀(刘歆)的学生。

  刘秀(刘歆)以上任黄县令治理地方不利,诱发民变为由,罢免了黄县令,让自己的一个学生上任沓氏县。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王莽和刘秀(刘歆)经常在地方上找理由裁撤对方任命的官员,然后任命自己的手下走马上任。

  王莽刘秀(刘歆)二人本来是亲密合作的战友,王莽被刘欣罢免时,刘秀(刘歆)还多次帮王莽制造舆论,为王莽篡位出力颇多。

  如今,却因为王莽的治理出了问题,刘秀(刘歆)等人决定与王莽正义切割,双方决裂了。

  于是,刘秀(刘歆)的党羽便在民间散布舆论,声称刘秀(刘歆)才是天命所归,才是将来真正的皇帝。

  当年,刘秀(刘歆)在民间为王莽制造舆论,声称王莽天命所归,必定是将来的皇帝,现在,他又用同样的方式,给自己制造舆论声势。

  张县令作为刘秀(刘歆)党羽,这一年多自然也是不遗余力地为刘秀(刘歆)造势,给刘秀编撰了各种各样的谶纬预言。

  “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

  这是刘秀(刘歆)党羽在民间散布的诸多谶纬预言之一。

  张县令派遣书吏前往苏家聚,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