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家族:从农奴到帝国

第一百五十九章 水字辈(二十)(1/2)

  一个月后

  涿郡

  涿县

  西城门

  县令苏洋亲自为涿县大儒卢植送行。

  不久前,朝廷征卢植为博士,让卢植去太学教授经学。

  博士,秩三百石。

  章帝白虎观会议后,确定大汉一共有十四本官方认证经学,分别安排十四个博士负责传授。

  其中《孟氏易》被袁家垄断,只有袁家人可以担任《孟氏易》的博士,袁家掌控了《孟氏易》的解释权,没有袁家的允许,其他人不能乱解读《孟氏易》

  苏渊、郑玄、卢植,都是马融的弟子,卢植算是苏渊的师弟。

  三人也偶尔互相谈论经学。

  三人中,苏渊完全投身进了官场,已经很少钻研经学了,郑玄完全投入了经学,不怎么关注官场,卢植则是一边钻研经学一边注意官场。

  苏渊,五十五岁,太常,九卿。

  郑玄,四十五岁,平民,一心一意钻研经学。

  卢植,四十二岁,博士,秩三百石。

  这三位都是当世大儒,苏渊也曾经去太学讲课,但后来就没时间去了。

  卢植向苏洋告辞:“乡野草民,不值得县尊如此送行。”

  苏洋微笑道:“能够给卢大家送行,这也是本县的荣幸。”

  等到卢植远去后,苏洋又开始吩咐准备明日给渤海王一行人的伙食。

  原来,是渤海王“意图谋反”,被朝廷问罪下狱,收到消息,囚车明日将要经过涿县。

  渤海王谋反一事,其实还事关宦官内部的权力斗争。

  渤海王刘悝在桓帝时期被废,后来,刘宏即位后,刘悝用五千万钱买通宦官王甫,请他帮自己在复国。

  王甫在铲除窦武后,说服皇帝刘宏,给刘悝复国,让他重新拥有了渤海郡这个封地。

  然而,等到复国以后,渤海王刘悝却舍不得给这五千万钱,一直找借口拖,就是不给钱。

  王甫心中憎恨,但刘悝毕竟是汉室宗亲,不好报复。

  等到段颎上任司隶校尉后,王甫可算是找到机会报复渤海王了。

  “连宦官的钱都敢黑,等死吧你。”

  “汉室宗亲又如何,敢黑我五千万,汉室宗亲也得死!”

  不仅只是五千万被黑,渤海王刘悝还跟中常侍郑飒亲近,这让王甫很不满。

  士族不是铁板一块的,宦官也是如此。

  王甫、曹节、郑飒,他们三个中常侍分属三个阵营。

  王甫跟士族死磕到底,曹节首鼠两端,郑飒相对亲近士族。

  当然,哪怕郑飒亲近士族,也还是被士族骂,毕竟他是宦官。

  除了这三个中常侍在互相内斗,底下的几个中黄门小黄门,也天天想着取代他们,比如张让、赵忠。

  士族们举报王甫贪腐时,曹节还在旁边帮忙一起举报王甫。

  士族们举报曹节贪腐时,王甫也会帮忙一起举报曹节。

  郑飒更是天天煽风点火,巴不得王甫曹节两个人打起来。

  所以并不存在士族团结一致对付同样团结一致的宦官这种事。

  士族们天天内斗,有的反对宦官,有的帮宦官一起陷害其他士族,有的左右逢源。

  宦官也天天内斗,有的反对士族,有的帮士族一起陷害其他宦官,有的首鼠两端。

  因为士族出身高贵,所以士族当两面派就是左右逢源,宦官当两面派就是首鼠两端。

  司隶校尉段颎,以郑飒勾结渤海王意图谋反为由,逮捕了郑飒,将其诬告杀害。

  没有中常侍郑飒这个后台,渤海王一家立刻就被抄家,渤海国改为渤海郡。

  关押渤海王的囚车会在明日抵达,到时候,可得好好讨好一下王甫的党羽。

  现在王甫最是得势,因为他捞钱最狠。

  皇帝的意思很明显,你们这些宦官,谁捞钱狠,谁打压士族更狠,谁就能得到重用。

  首鼠两端的曹节,逐渐被皇帝冷落,亲近士族的郑飒,更是被皇帝直接抛弃。

  身为工具人,居然站在士族那边,一点自知之明都没有,那就死!

  翌日

  渤海王的囚车队伍果然途径涿县,看管渤海王的差役们进入县署吃饭休息。

  为首的一个小黄门,正是王甫的小弟。

  一般情况,囚犯是由州郡掾吏押送就行了。

  但是,渤海王身份高贵,纯正的汉室宗亲,不是中山靖王那种隔了不知多少代的,所以,必须由一个宦官领头看押。

  苏洋给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