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第四百一十五章 绍圣元年!(2/3)

员行为进行监督和弹劾,确保官员们奉公守法,维护朝堂的清正廉洁。

  还有的被任命为走马承受,他们负责向皇帝直接汇报地方上的军事、民政等重要事务,成为皇帝在地方上的耳目。

  就这样,赵煦通过对程门八子的精心任用,逐步在朝堂的各个关键部门安插了自己的势力,成功地组建起了属于自己的权力班底,为他亲政后的一系列改革和政策推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便在赵煦紧锣密鼓巩固自己的权力之时,此时的高太后被强行夺回权力之后,又是惊惧又是懊恼,竟是第二天便卧病不起了,而且在半月之后便去世了。

  这一消息如巨石投入平静湖面,在朝堂上下激起层层涟漪。

  虽说高太后掌权时手段强硬专断,可她毕竟主政多达七八年时间,在朝中也不乏旧部。

  这些人听闻太后去世,心中五味杂陈,既有对往昔权势的追思,又对未来局势充满迷茫。

  赵煦得知高太后离世,表面上维持着天子的庄重肃穆,可内心深处,那压抑许久的复杂情绪悄然涌动。

  高太后长期压制,曾让他备受煎熬,如今太后逝去,他既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解脱,又隐隐担忧太后旧部趁机生事。

  朝堂之上,大臣们对高太后的离世反应各异。

  那些曾在高太后羽翼下获得利益的官员,纷纷收敛神色,生怕因情绪表露不当而触怒新掌权的赵煦。

  而一些曾被高太后打压,或是一心拥护赵煦亲政的臣子,则暗自欣喜,期待着新皇能大刀阔斧改革,开启全新的政治局面。

  与此同时,关于高太后的死因,坊间开始流传起各种小道消息。

  有人私下议论,说太后是因权力被夺,心中郁愤难平,才一病不起;也有人猜测,太后之死或许与宫廷斗争中的隐秘手段有关。

  这些流言蜚语,像无形的风,在京城的大街小巷中肆意传播,搅得人心惶惶。

  赵煦深知,此时必须尽快稳定局面,否则流言越传越广,极有可能引发朝堂动荡。

  于是,他迅速下诏,以国丧之礼厚葬高太后,丧葬规格极尽隆重。

  在葬礼上,赵煦带领满朝文武,身着素服,神情哀伤,尽显孝子贤孙之态。

  他的这一举动,一方面是向天下彰显皇家的孝道与宽厚,另一方面,也是借葬礼之机,向朝堂上下表明,即便与高太后曾有权力之争,但他始终敬重太后的身份地位,以此安抚太后旧部。

  葬礼结束后,赵煦并没有放松警惕。

  他深知,要想彻底消除高太后旧部可能带来的隐患,还需从长计议。

  于是,他开始不动声色地对朝堂官员进行新一轮的调整。

  对于那些高太后旧部中,有明显反抗迹象或是心怀不轨之人,赵煦巧妙地找借口将他们调离京城,外放至偏远之地任职,削弱其在朝中的影响力。

  而对于一些愿意归服自己,且有真才实学的原太后旧臣,赵煦则选择恩威并施,加以笼络,使其逐渐融入自己的权力体系。

  在处理完这些朝堂事务的同时,赵煦也没有忘记继续巩固自己新组建的权力班底。

  程门八子在各自的岗位上,逐渐发挥出重要作用,他们对赵煦忠心耿耿,积极为其出谋划策。

  倪咏志在枢密院,将军政机要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为赵煦提供了诸多有价值的军事建议;

  薛嘉怡在三司,通过一系列合理的财政举措,充实了国库,为赵煦后续的改革计划提供了雄厚的资金支持;

  尹之贤在开封府,公正执法,将京城治理得秩序井然,百姓安居乐业。

  随后赵煦重用程颐、曾布,并且召回蔡京两兄弟委以重任,在将政事堂、枢密院彻底掌握之后,赵煦对高太后的态度终于真实显现出来。

  他很快将吕大防等后党贬谪出京城,并且展现出对高太后政治清算以及情感疏离。

  随后,他立即更改年号,恢复青苗法、免役法等熙宁新政,甚至要废掉高太后“宣仁”谥号。

  朝堂之上,这一系列举措如同一场剧烈的风暴,瞬间将原本就波谲云诡的政治局势搅得更加混乱不堪。

  吕大防等后党骨干被逐出京城,他们多年经营的势力网络在赵煦的雷霆手段下开始土崩瓦解。

  这些被贬谪之人,心中满是愤懑与不甘,却又无力反抗,只能在凄风苦雨中踏上前往偏远之地的路途。

  而对于恢复熙宁新政,朝堂大臣们的反应截然不同。

  那些支持变法的官员,心中却是重新燃起了希望之火。

  他们认为,赵煦此举是拨乱反正,有望让国家重新走上富强之路。

  程颐、曾布等人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