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卧龙姐夫,忽悠刘备抢荆州

第372章 我不做袁家屠刀!踏平邺城,吾要在伪魏王宫,与尔等共饮庆功酒!(1/3)

  入夜,王帐。

  一名越城而出的心腹,将一道降表,送到了刘备的手中。

  那是张郃的降表。

  这位邺城之中,仅存的魏国名将,宣称袁绍残暴不仁,已失尽人心,不配为河北之主。

  他张郃将顺应天命,率所部河北将士,打开城门,迎刘备大军入城。

  而他的计策,是请刘备明日以重兵强攻南门,以牵制沮授所部魏军,介时他将趁势打开东门,放楚军大举杀入邺城。

  “张郃竟也要背叛袁绍,归降于孤!”

  刘备脸上不掩欣喜,将手中降表向众臣示意。

  帐中立时是一片沸腾,众人叹服的目光,齐转向了萧方。

  他们萧国相的攻心之计,果然是立杆见影。

  只需区区几道檄文,便诱得城中魏卒纷纷越城来降。

  如今连袁绍麾下第一大将,四庭柱之一的张郃,竟然也要弃袁降楚!

  连张郃都降了,邺城中还有谁能一战?

  不战而破,近在眼前啊!

  “臣听闻这个张郃乃是河北四庭柱,乃袁绍麾下重臣,此人当真是想真心归降?”

  关羽却捋着美髯,眉宇间流过几分猜疑。

  “云长无需多虑,张郃必是真心归降无疑!”

  不等老刘询问,萧方这一次便斩钉截铁的给出定论。

  众人的目光,再次看了过来。

  “张郃原本乃韩馥部将,当年韩馥让冀州时,曾询问过张郃意见,张郃还曾委婉的表示反对。”

  “仅此一点,张郃虽为袁绍重用,却绝对算不上袁绍心腹之将。”

  “既非心腹,定然非是死忠,那么当此邺城风雨飘摇,袁魏覆灭之际,张郃背弃袁绍,为自己谋一个出路,也在情理之中。”

  “何况据出逃士民交待,袁绍为扼制士卒逃亡,在城中大搞连坐之法,杀得城中是人头滚滚,满城河北士民无不恨其入骨。”

  “张郃身为河北人,若沦为袁绍屠杀自己乡人的屠刀,将来他如何在河北立足?”

  “有此两点,臣敢断定,张郃必是真心归降!”

  萧方给出了表面上合理的解释。

  但实际上,私下里他还有最重要的一桩佐证,未向老刘和众人言明。

  历史上官渡之战中,曹操偷袭乌巢,张郃力劝袁绍率主力去救乌巢,却被袁绍拒绝。

  袁绍却听郭图进言,反令张郃率军去攻打官渡曹营。

  结果曹操早有准备,乌巢被一把火烧了,官渡曹营他们也没能攻破。

  张郃唯恐袁绍认为他暗通曹操,不肯力战,怕被治罪,便果断率部临阵降曹。

  正是张郃的降曹,成了压垮袁军的最后一根稻草。

  有这样的“前车之鉴”,当年张郃既是能降曹操,那么今日为何就不能降老刘呢?

  “既是景略认定张郃归降是真心,那孤更有何疑!”

  “即刻回复张郃,孤接受他的归降!”

  刘备拍案而起,冷峻豪烈的目光,在众将身上扫过。

  众将轰然起身,肃然待命。

  “传孤之命,明日全军尽出,依计行事!”

  “孤要在明日此时,在伪魏王宫中,与尔等共饮庆功美酒!”

  众将豪情战意,霎时间被点燃,齐声响应。

  大帐之内,杀意冲天。

  …

  次日,残阳如血时。

  邺城南门一线,紧张凝重的气氛,已是笼罩于城头。

  身为文臣的沮授,在魏国名将死伤殆尽的情况下,也不得不穿上甲胄,兼以武将的身份屹立于城头,统帅魏军御敌。

  七千余魏军士卒,战战兢兢的列于城前,慌张畏惧的眼神,望着城外楚营。

  只见楚营诸道营门,皆已大开。

  数不清的楚军士卒,如一条条江河滚滚出营,最终于南门一线汇聚成了一片兵法。

  近八万于楚军主力,已云集于南门前。

  与此同时,其余各处围营,近二十余万的楚军也倾巢而出,同时于四门外集结。

  瞎子也能看出来,这是楚军要发动总攻了。

  而袁绍卧榻不起,无法亲临城头坐镇,这指挥主力御守南门的重任,只能由沮授来担当。

  “终于等到了这一天么。”

  “好吧,刘备,你放马来攻吧。”

  “你想要破我邺城,灭我大魏,就先从我沮授的尸体上踏过才行!”

  沮授拔剑在手,厉喝道:

  “大魏将士听令,为大王尽忠的时候到了。”

  “我要你们以性命死战,死守住你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