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朱棣,朱元璋为我续命

第69章 傀儡(求收藏、求追读、求票)(1/2)

  次日上午,在乾清宫。

  老皇帝忙得不可开交,专心处理奏疏,可有日子没见他这么忙了。

  半年前,老皇帝完全放权,给通政使司下令,“自今大小政事皆启太孙处分,然后奏闻”。

  从那时起,通政司便直把将奏疏全都送到文华殿,交由太孙处理。

  然后,太孙把军国重事奏报老皇帝处置。

  眼下看这架势,老皇帝是要亲历亲为了,重启劳模生活了。

  通政司乃“喉舌之司”,位列九卿之一,设立于洪武十年。

  所有以下达上的公私文书,其中最重要的是各地奏疏,全都由通政司上达御前。

  在胡惟庸案爆发前,朱元璋就已开始逐步限制中书省的权力,不许奏疏先到中书省,而是由通政司直接交给老皇帝,为以后废除丞相作准备。

  老皇帝培养储君,十分注重实践能力。

  太子朱标刚十八岁,老皇帝就让他练习处理政务,专门下旨,“今后百司所奏之事,皆启皇太子知之。”

  一年后,老皇帝又下旨,“今后常事启皇太子,重事乃许奏闻。”

  也就是说,日常政务由太子自行做主,大事启奏老皇帝。

  又过了四年,老皇帝进一步放权,将所有的政务全交由太子处理,以锻炼他独立判断和决策的能力。

  册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时,老皇帝已经六十四岁,担心自己时日无多,培养进程大大加速,直接略过了前两步,进入第三个阶段。

  事情总算有了进展,朱高爔暗暗舒了一口气。

  监国之权被骤然剥夺,不知皇太孙此时内心滋味如何?朱高爔暗自幸灾乐祸。

  “爷爷,我来帮你吧”,朱高爔主动请缨。

  “别乱动”,老皇帝头也没抬,继续奋笔疾书。

  朱高爔只得讪讪地放下手中的奏疏。

  朱有燉递给他一个安慰的眼神。

  稍安勿躁。

  跟老皇帝在一起,就得完全跟着老皇帝的节奏来,急不得。

  朱高爔一笑置之,安静地坐在一旁等。

  “你们三伯家的老大要来京师,你们怎么看?”

  老皇帝指的晋王世子朱济熺。

  朱高爔和朱有燉纷纷表示欢迎和同意。

  看着老皇帝忙得不亦乐乎,朱高爔的思绪飘出很远。

  朱高炽在京师陪太孙读书期间,老皇帝曾让他帮忙分阅奏疏。

  因为上面的一些错别字没指出来,而遭到老皇帝责问。

  朱高炽回答得很巧妙:小过不足渎天听。

  还有一次,老皇帝问朱高炽:尧、汤时发生水灾、旱灾、百姓靠什么活下去?

  朱高炽答道:靠圣明君主的抚恤。

  朱高爔回忆着历史知识,暗自思忖老皇帝将如何培养自己。

  老皇帝全程无视他俩的存在,全神贯注地干工作。

  不知过了多久,黄亮端了茶壶进来,给老皇帝倒上,随即马上退出去。

  老皇帝这才搁下笔,目光转向朱高爔,“先不说智力如何,谁比谁聪明,阅读奏疏,权衡利弊,酌情裁决,哪样不需要耗费心力?

  高爔,你有足够的体力支撑下来不?

  朝政处理绝非儿戏,咱不会单凭谁说得好听,就认为谁更能干”。

  朱高爔镇定地回答,“爷爷,孙儿曾跟你登山去天界寺”。

  老皇帝摇摇头,“这跟登山不一样,登山只是偶尔为之,政务每天都得处理,忙的时候每天批阅二百多份奏札,四百多件国事,爔儿,你的体力吃得消不?这可不是一时兴起头脑发热的事,关系到天下社稷的安危”。

  老皇帝显然在打退堂鼓,事关国本,他得思虑周全。

  可是,就这样半途而废算怎么回事?能落得什么好果子吃?

  已然得罪了皇太孙,中途放弃,无异于自取灭亡,难道要跟朱允炆摇尾乞怜,求他放自己一条生路?

  咱可学不会那份谦卑。

  朱高爔打定主意不退缩,朗声应答道:“爷爷放心,孙儿能做到”。

  老皇帝摆摆手,“不着急回答,你再好好想想”。

  朱高爔算是看出来了,其实,在内心深处,老皇帝最中意的人选还是有燉。

  只不过,有燉是周王朱橚的嫡长子兼世子,定然不能过继到朱标这一脉。

  这就比较难操作了。

  要不然,老皇帝也不会属意一个五岁的娃。

  难啊!

  朱有燉读懂得祖父心中的无奈,上前劝解道:“弟弟在成年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