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朱棣,朱元璋为我续命

第139章 天命所归(2/2)

  皇位只有一个,综合调动各项资源,争抢到手,才能博得活下去的一线生机。

  朱棣没有退路,他的大侄子建文帝能逼得湘王朱柏引火自尽,怎会对他客气?

  他若是束手就擒,八成是死于非命的下场,就像他家的老二朱高煦,不仅自己被赐死,所有儿子没一个能活。

  皇位之争,向来血腥而残酷。

  能打压对手,增加自身的胜算,又不会损耗兵力,一场代表天意的大风而已,朱棣何乐而不为呢?

  有上天相助,谁还敢螳臂挡车、不自量力?

  反正朱高爔是这么理解的。

  就算皇位是凭着真本事夺过来的,也不妨将功劳分一部分给恰到好处的大风。

  在说服他人方面,确实事半功倍啊。

  经此一战,整体形势再次发生逆转。

  不断受挫,不断抗争求生,朱棣在毫无退路的惨淡坚持中,终于扳回一局,重新占据优势。

  那么,夹河之战,盛庸败北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除了朱棣死拼到底的一往无前外,盛庸本人出现了轻敌情绪。

  接连两次痛扁燕王,盛庸的声威骤然上升至极点,各种赞誉纷至沓来,盛庸有些飘了。

  据说,燕军缴获的战利品中,金银器皿、华贵衣袍赫然在列。

  出来打仗,带着这些玩意儿做什么?!

  显然是为了庆功用的。

  盛庸以为自己必胜无疑,结果输得很惨。

  但是,击败朱棣,是他一个人的功劳吗?

  显然不是,平安、吴杰可一直没闲着啊。

  尤其是平安,那可是每战必效死力啊。

  眼见盛庸出尽风头,自以为是,他们心里能服气吗?

  当朱棣与盛庸的交战陷入僵持状态时,平安、吴杰本可奔袭前来,夹击朱棣,可是他们在途中逡巡多日,直至盛庸败退,始终没有出手相助。

  平安、吴杰不愿与盛庸合作,无形中使朝廷投入战斗的兵力骤减,胜利的天平自然向燕兵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