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朱棣,朱元璋为我续命

第117章 太孙的新同伙(1/2)

  有燉从乾清宫回来,去后院找朱高爔。

  “江都公主哭哭啼啼,太孙说是你气的,去找祖父告状,说你恃宠生骄、言行无状,爷爷让我劝劝你”,有燉走到朱高爔身边,弯腰端详刚生产出来的炭笔,“江都公主也是身不由己,为了耿家的前途考虑,不理他们便罢,无需大动肝火。”

  “他们设计好的圈套”,朱高爔叹口气,拿出两支削好的炭笔,“哥哥试试看,是不是比先前的好用了?”

  有燉接过笔,在空白纸上写了几个字,“确实强韧了不少,不容易断”。

  “是想一次性解决隐患,虽然有些冒险,但应该有些效果,不会再有人故作聪明地前来劝解,要不然不知会得罪多少人,吕氏在后宫的人脉不容小觑”,朱高爔向有燉解释道。

  “我懂你的心思,已经跟爷爷说是一场误会,菜园确实没红薯了,不是不给江都公主,爷爷问她是不是这么回事,她哭着直点头,没说别的”,有燉微笑着说道。

  朱高爔备受感动,不好意思地自嘲道:“知道她不会害我,才发脾气的,对别人可不敢这样”。

  把新造出的炭笔送到乾清宫,让老皇帝结结实实地夸赞了一番,朱高爔便回到菜园开始筹划棉布庄的事,找出水力纺纱车的相关资料来看。

  次日上午,周王朱橚和他的二儿子朱有爋抵达京师。

  朱高爔特地向老皇帝请假,跟有燉一起前去迎接,想不到皇太孙朱允炆居然比他们到得还早。

  事出反常必有妖,朱高爔与朱有燉交换了一下眼神,全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搞不清这是怎么回事?

  难道朱允炆想拉拢周王?

  当一个与有燉年龄相仿、面貌酷似地年轻小伙儿跟着周王朱橚一同出现时,朱高爔瞬间明白,原来皇太孙想接的另有其人。

  “那是我二弟”,有燉在朱高爔耳边小声提示道。

  朱高爔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他记得清清楚楚,朱橚的第二子朱有爋为了争夺王位继承权,向建文帝告发亲生父亲谋逆。

  建文帝正愁找不到借口对周王动手,朱有爋便贴心地将刀递了过去,于是建文帝立即派李景隆以备边的名义带兵去河南,途径开封时,出其不意突然包围周王府,将朱橚的妻妾和其他儿子全都押送京师。

  朱棣登基后,将朱有爋封为汝南王,封地在云南大理。

  朱有爋第一轮争夺世子之位的图谋宣告失败,但是他并不甘心,明宣宗朱祁镇登基后,朱有爋多次上疏构陷有燉。

  或许,皇太孙早就有意拉拢朱有爋,以打压有燉,朱高爔在心中暗暗猜测,笑容满面地向五叔问好,以甜得发腻的声音唤朱有爋“哥哥”。

  面对备受祖父看重的神童朱高爔,朱有爋纵使不喜,也不敢表现得过于明显,勉强挤出一丝笑应了一声,随即便直奔皇太孙而去。

  朱有爋刚要行礼,太孙便笑容可掬地伸手相扶,二人相视一笑,像极了久未见面的多年好友。

  这俩人狼狈为奸,不知要干出多少坏事,朱高爔忧虑地向有燉传去一个“小心行事”的眼神。

  看有燉的神态,像是早已了然于胸。

  朱高爔转念一想,也对,亲弟弟蠢蠢欲动的争夺之心,就算平时遮掩得再好,也不可能没有任何蛛丝马迹,有燉怎会毫无察觉?

  周王父子入宫拜见老皇帝,朱高爔被便宜爹拉着回吴王府,事发突然,只得向有燉示警求助。

  老皇帝的旨意不能私自泄露,但咱若是知情不报,无疑会大大削弱在便宜爹面前的可信度,左右为难,还是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能溜则溜,只盼着有燉早点儿来救。

  朱高爔被便宜爹径直带到密室,跟着进入密室的还有位似曾相识的年轻将领和一名清瘦的高个儿宦官。

  “爔儿,这是陈瑄将军,在水师将领中,他可是你祖父最看重的后起之秀”,便宜爹赞誉有加地介绍道。

  朱高爔顿时想起,陈瑄曾陪有燉去近海训练舟师,跟老皇帝一起为有燉送行时见过一次,当时年龄太小,后来渐渐淡忘了。

  历史上,朱允炆于建文四年将陈瑄擢升为右军都督府都督佥事,并委以心腹之任,镇守京师江防。

  话说燕军行至浦口后,朱棣面对长江天险一筹莫展,正当苦无舟楫之时,陈瑄主动迎降,解了燃眉之急。

  朱棣登基后,感念陈瑄的功劳,将其封为平江伯,并且任命他为总兵官,总督海上漕运。

  陈瑄在靖难之役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朱高爔对他印象深刻。

  燕军的最大优势在于身经百战的精锐骑兵,而在水战方面则处于天然的劣势,若无陈瑄的主动归附,朱棣不一定能赢得那么顺利。

  “这是王景弘”,朱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