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两个时代的医生

第305章 林三七被迫收徒(2/4)

笔、用墨的技巧,完全超过了董其昌啊。”

  施老爷子呵呵一笑,显然心情很好:

  “你个马屁精,不用如此小心翼翼,对于你采用洋为中用,中西结合,把西医的检查方式融入到中医诊疗过程中,我们几个老家伙是乐观其成的。

  外国有好东西,我们为啥不用?我们几个思想还不至于如此迂腐。

  就像写字,钢笔就是比毛笔方便呀,随时可以书写;汽车也比马车更快更便捷;甚至当年我去曰本坐的大轮船,总比我们的木头帆船好吧,又不是郑和下西洋时代了。

  关键不在于是中医还是西医,关键是咱们做大夫的一定记住:为医者,须绝驰骛利名之心,专博施救援之志。”

  林三七低眉顺眼,老老实实回道:

  “记住了师父,你放心吧,我林三七不爱钱。你看看我一个普通小老百姓给咱们医院搞来了新的X光机,还搞来了全套检测设备,沈院长可一分钱没掏给我呢。”

  沈院长听到后非但没有脸红,反而哼哼冷笑起来:

  “你小子别装高尚,你这肺痨科还没开呢,先把未来媳妇给弄进医院成为正式职工了,你还说你没私心?你是不爱钱,但你爱美人啊!”

  沈院长说完,屋里众人都大笑起来,只有林三七闹了个大红脸。

  潘晔6月份刚毕业,就被中医院特招成了“正式工”,这在以精减人员为主的1960年非常不容易,还是沈院长亲自跑到卫生局才特批下来的。

  相反的,肺痨科新招的其他6个大学毕业生最终只能走“临时工”,顶多就是工资参照正式工来,户口也暂时挂在昌平分院集体户头。

  这已经是沈院长能争取到的最好条件了。

  否则按国家的大政策,今年的大中专毕业生绝大多数都要分配去基层,还要去外地,不能留在首都。

  再过些年,别说大学生了,就连中学生都要开始去外地农村种地了。

  所以任何一项政策都不是突然出台的,之前肯定是有预兆的。

  就比如大学生工作都安排不了,城市已经无法容纳更多居民了,那么只能清一色去外地,去基层。

  如果连外地都安排不了工作了,怎么办?还有广大农村天地嘛,这就是后来上山下乡的由来。

  从国家的层面来讲,大量学生去农村,帮助农村建设,提高农村人材层次,对农业生产是有利的。

  但从个人的角度来讲,太惨了,具体怎么惨可以参考知青回忆录。

  纪副院长这时候也从屋外走了进来,将一份名单交给了林三七:

  “小七,给,这24人都是我们中医院的子弟兵,按你的要求,全部都有中学学历,以后可都是你的小徒弟了。”

  在屋里的几位老爷子全部都喷茶了。

  韩帮绪老爷子有点不相信自己耳朵:

  “谁?给林三七当徒弟?我滴妈呀,他自己当徒弟还没学明白呢,就准备当师父了?我说小林,你小子也不怕误人子弟?”

  林三七同样有些尴尬,心想自己还是一个事实上的“实习医生”,开后门的研究生在读,几斤几两心里有数。

  但没办法,当听说林三七准备新开一个“肺痨科”,还招了7名大学生后,中医院内部的职工反对意见很大。

  一个是林三七准备引起西医的一套,本来就有一些传统中医师看不顺眼。

  另外昌平分院本来就是妥协产物,并没有解决职工子女的就学就业难题,导致职工子女都找不到工作。

  虽然中医院为了照顾他们,让这些小年轻种田种地来换取粮食。

  但解决了温饱问题后的职工们又开始不安份了,觉得自己子女荒废了,于是吵着要中医院解决子女就业问题。

  刚巧林三七的肺痨科一开,需要一批医生护士。

  林三七是想国家成立一套肺结核诊疗规范,方便以后全国推广的,所以想招一些素质更高的大学生。

  这下好了,捅了马蜂窝了,职工们认为林科长宁可要外人,也不要自己人,是吃里扒外。

  最后还是沈院长拍板,让林三七在职工子弟中招一批“徒弟”,这才递上来这24人名单。

  这让林三七在暗中感叹,在这个国家想做点事情太难了,人情社会尽是人情……

  看到韩老爷子的调侃,林三七反将道:

  “老爷子,这些年轻人以后是我的徒弟,那不就是你的徒孙嘛,你可不能藏私呀,有什么看家的本领都得使出来,帮着我带徒弟呀。”

  韩老爷子一挥手打断掉:

  “别介,我们几个老头都说了,你和小晔子是关门弟子,那就是最后两个了,其他人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